不知道大家對於「觀光」有什麼想法?或者,「心目中的觀光」是什麼樣子呢? 脆梅的季節過去,接下來,是螢火蟲們的嘉年華;暮色漸重,乾淨的梅園與水源地,就成了螢火蟲的世界。 那瑪夏除了多族群的特色外,熱帶水蜜桃、螢火蟲也是外界對於那瑪夏普遍的認知;然而在風災之後,大家對於我們的印象也許還多了一個:重災區。
「I walked across an empty land I knew the pathway like the back of my hand I felt the earth beneath my feet Sat by the river and it made me complete
經過了一片荒蕪 我仍熟記著來時的小路 感受著鞋底的土壤 靜靜地坐在河邊 就已滿足
Oh simple thing, where have you gone I’m getting tired and I need someone to rely on
噢 曾經簡單的一切 去了哪裡 身心俱疲 只求一個可以倚靠的肩膀……」
《Somewhere Only We Know》,Keane
在《看見甲仙,拔生命的一條河》內文中曾提及,2009 年莫拉克颱風重創的區域不只是小林村,甲仙與那瑪夏(註一)也都在名單內。 那瑪夏因地域性關係,為高雄市三個原住民區之一,區內居民包括布農族、卡那卡那富族、排灣族等。其中卡那卡那富族的達卡努瓦(民生)村位於高雄市那瑪夏區中段,而貫穿本村之台 21 線公路為主要的聯外道路。
鄒族啊鄒族,大家都知道阿里山有個鄒族 可是大家知道嗎?高雄的桃源鄉和那瑪夏鄉,又各有兩個以前常被併入鄒族的原住民族,他們分別是沙阿魯阿族和卡那卡那富族。 有人說:「鄒族就鄒族,還要分這麼多,好麻煩,好難記喔!」 其實我一直覺得,身為台灣人,應該要比其他民族都還要更了解,什麼是民族自決: 因為對於許多外國人來說,台灣人「還不就是中國人」,但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有自己獨立的政治、原生的宗教、固有的語言與方言、獨特的風俗習慣…… 更重要的是,這塊土地有一群自認為是「台灣人」的人! 沙阿魯阿族和卡那卡那富族,這兩族的人數雖然都不到 1,000 人,但是有自己的政治觀念,有自己的祭典儀式,有自己的語言(不是勉強可以互通的方言喔,是互相不能溝通的語言),也有自己的傳統服飾…… 對外人來說,哪分得那麼清楚。但對這些朋友來說,「我就是沙阿魯阿族啊!」「我就是卡那卡那富族啊!」 雖然如此,可以看得出來阿里山鄒族對於沙阿魯阿族和卡那卡那富族積極想要成為獨立的族,還是充滿不捨…… 是什麼樣的不捨呢?看完影片就知道: 圖片來源:billlushana1(CC Licensed)]]>「對我來說,卡那卡那富族是存在的, 我離開部落之後才知道,原來這個族群是不存在的。」 (Abu,卡那卡那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