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1),進而展開傳統住屋樣式與建造過程的研究。雖千千岩先生測繪一例,但族人未認同此案例是族群之代表樣式。於是與耆老們共同進行追溯相關居住經驗、記憶,並陪同部落工團完成傳統住屋興建於文化園區。
阿美族分布於台灣東部,依據地理區域分為南勢阿美、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馬蘭阿美(註1)、恆春阿美。由於分布區域廣泛,因此南北文化特色相異。在建築形式上,亦呈現了這樣分布位置廣泛的特色,這可以從家屋的形式與平面配置得到證明。
士文溪以南的排灣族,19 世紀末的建築形式已與北部排灣族石板屋類型有所差異,而呈現各自的地域性建築型態樣貌。主要有「內文式」與「牡丹式」兩種類型,這兩個區域聚落內建築群的配置較為鬆散,形成類似散村(註1)的聚落型態,與北部排灣族石板屋聚落集村型態的空間景觀有明顯的差異。
(註1),聚落內建築群依機能區分,其中以家屋類型為主,部分聚落另有戶外穀倉或會所建築,其中戶外穀倉僅在濁口群(註2)的多納(Kungadavane)及隘寮群的德文(Tokubun)(註3)、佳暮(Karamemedesane)、霧臺(Wutai)等地,這些聚落皆鄰近於排灣族拉瓦爾群,各建築可能受其影響。而會所建築亦僅見於濁口群及大南群中。聚落外農耕地會有農耕小屋及烤芋窯,離聚落較遠的獵場則設有獵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