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為西方人於 1910-1920 年代旅遊台灣之報導文學,原刊於 1920 年 3 月號的專題文章〈福爾摩沙.美麗之島〉是臺灣專題首度登上《國家地理雜誌》,內容均為前人當時的觀察與理解,部分與當代族人詮釋或學者研究結果有出入,建議可持保留態度閱讀之。
編按:本文摘自《台灣原住民書摘:福爾摩沙.美麗之島:1910-20年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記錄西方人來台灣旅遊時,與一位泰雅族傳令員金崧的對話,經「遠足文化」授權轉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我們前往一間日本旅社,就在那裡遇見金崧(Kim Soan)。那時我們剛吃完晚餐,正想著如何打發就寢前剩餘的一小時。 金崧以首席警官傳令員的身分,前來詢問我們是否舒適無缺。因為我們其中一人能說流利的漢語,因此以請他向警官傳達我們的想法,然後回來與我們聊天。他離開之後,我們的朋友說:「我認識那個男人,我記起他的臉了。」接著告訴我們他所知的金崧經歷。
編按:本文摘自《1921穿越福爾摩沙:一位英國作家的臺灣旅行》 離開福爾摩沙之前,我特別想看看原住民在自己部落裡生活的情形。承蒙外事課官員好意安排,我們得以造訪總督府經營的「歸順」蕃地前哨據點 —— 角板山。(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