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讓我們一起「出國」吧! 我想,每位喜愛 Suming 的歌迷,應該都很難忘記他說過的一句話:
大家聽不懂法語歌,但還是覺得他很美;那如果阿美語也拿來唱歌,讓聽不懂的人也以為他是法語,這樣大家就會喜歡阿美語了!
三月下旬,我到美國丹佛參加應用人類學第 73 屆年會,本次的主題是「21 世紀自然資源的分配與發展」,而「糧食」是其中一個重要子題,網羅了大量研究成果,範圍涵蓋糧食安全、健康、營養、認同、教育及反資本主義體系的食物生產等,而「在地食材」(local food)概念貫穿於各研究間,成為思考 21 世紀糧食議題的關鍵字。會後,我行旅美國西南地區克羅拉多州及新墨西哥州,時正值初春新耕之際,親眼見到美國式的工業化農業,因而對當今飲食全球化及地食材運動的意義有了更深的體悟。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科羅拉多州的巨型穀倉[/caption]
我們阿美族採野菜,不會一次只採一種,我們採很多種,每種只採一點點,然後全部放到鍋子裡一起煮,這個「一起」就是 mapulong。然後我們吃的時候,大家一起吃,這也是 mapulong,所以我們的農場就是把大家 mapulong 在一起,一起工作、一起享用食物、一起生活。或許基於一種「後進」的學習心態,美國的糧食生產技術、飲食文化及各種革新被毫不反思地引進台灣,數十年來,台灣人在小小的島嶼上複製國土比我們大將近 300 倍的美國社會發展思維與進程。人與自然競爭、人與土地競爭、人與人競爭,污染、土石流、剝削弱勢,帶來了這塊土地的災難。 在原住民有機農場裡,阿美族的哲學直接洞燭現代化發展理論的矛盾。在台灣這艘船上的我們,都是 mapulong,都是生命共同體。部落裡不談「有機認證」,也不懂「社區支持型農業」這些外來辭彙,因為媽媽教種植技術以及 mapulong 的共享智慧,比那些翻譯的、拗口的美國文化與技術更本土,更貼近族群的情感與心靈。
關於部落或原住民的大小事,你也有故事要分享嗎? 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原文作者:張瑋琦;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
而正如同我們部落導覽的起點,就在都歷的天主教堂一樣:教堂,對於台東成功鎮附近的阿美族部落來說,一直是非常重要。
二次大戰後,白冷外方傳教會(Societas Missionaria de Bethlehem,簡稱「白冷會」)結束在中國的傳教工作,轉而來台繼續東方的傳教工作。在台灣,白冷會主要負責台東地區的宣教工作,陸陸續續建立了包含都歷天主教堂在內的 54 座教堂,另外還創辦培質院、台東聖母醫院等社會事業,全盛時期,甚至有多達 50 多位瑞士籍神父在此工作,對台東地區的貢獻極大。
本文上接〈部落就是你家 Part I: 港口部落用「雞尾酒模式」,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上)〉 生態導覽中,我們不斷看到阿美族朋友對於山林的了解,看到他們百年來在這裡建立的家與生活。我們看到一位戴著花邊帽的 ina(媽媽),有空就來海邊墾地種菜;卜頓說,他們的祖先當初來到海邊時,所見都是這樣貧瘠的土地,都是他們慢慢地用珊瑚石圍起來,然後從遠方帶來肥 料,才漸漸地整理出一塊塊耕地。一開始只有一小塊,但很多一小塊,慢慢地就會變成一大塊。只是國有財產局從 80 年代,就開始擅自將族人的土地撥給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原住民朋友被奪走土地,從來就不是只有幾世紀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