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議題,在這個由多元族群組成的台灣社會,絕對是必須被關注與廣泛討論的重要項目。
在 1980 年代以前的政府,對於原住民族群的政策主要總是以將其定義為「山胞」的模式,加之「現代化」的包裝以進行同化的施政方向。然而,1980 年代後經歷島內民主化進程以及接收到國際原住民運動的民族自決觀念,原民議題開始被更多人關注,原運方始嶄露於社會運動的舞台。
(本文上接〈好茶婚禮,原汁原味?〉)
訪調的第四天早上,我們訪問小魯凱樂團的歌手 ── 安君毅,他得知我們要留下來參與婚禮後隨口問到:「你們要去看喔?」頓時腦中出現對於原住民婚禮歡樂的憧憬,我義正詞嚴地回答「不是看,是參加。」他聽了以後輕鬆的笑了一下,然後以幽默的語氣說:「喔!那要幫忙殺豬、切肉喔!」我義正詞嚴地回答「不是看,是參加。」他聽了以後輕鬆的笑了一下,然後以幽默的語氣說:「喔!那要幫忙殺豬、切肉喔!」
一月下旬的禮納里好茶部落,冬陽鋪在一棟棟木房子上。雖然入夜氣溫轉涼,但屋外生起的火堆以及返鄉潮的人氣使這裡熱烘烘的。
牆上獵人與山豬的圖畫,困惑地盯著兩旁高掛的大紅紙燈籠,不知道他們是否聽懂昨夜教會人士為祝福尤家所唱的華、族語聖歌?
週二,我們在好茶部落懷舊棧用餐,陳媽(註1)拿出前幾日收到的中式囍餅 ── 圓形白色、印有紅字且內摻豆餡的酥餅 ── 作為點心。陳媽說,這週六禮納里有兩場婚禮,「我們沒有在算『好日子』,婚禮需要部落眾人參與,所以選擇多數人有空的假日,已是不成文的習慣。」
尤家的女兒要嫁到三地門鄉排灣部落的潘家;據說囍餅是女方要求的聘禮,儘管男方長老傾向用部落傳統的訂婚方式,因此有些微詞,但仍不影響喜事進行。
週五,尤家正門上方貼了個紅色囍字;牆上獵人與山豬的圖畫,困惑地盯著兩旁高掛的大紅紙燈籠,不知道他們是否聽懂昨夜教會人士為祝福尤家所唱的華、族語聖歌;而對門前那座罩塑膠布的棚子,會感到新奇還是司空見慣?
這是個熙來攘往的上午,部落裡的早餐店送來吐司和奶茶,提供給一大早騎機車到尤家並開始忙碌的族人。男人合力肢解三頭豬,以寶特瓶做漏斗灌腸;女人則揉麵團,用昨日摘的芭蕉葉包 abai 、cinabu(註2)。
參加籌備工作的多為中年人,在場老人可能負責監督,用族語摻雜中、日文交談。小學年紀的孩子穿梭於人群間,或在一旁的球場追逐,較少見到高中或大學生。過去新郎應和男伴到山中砍木材,但他們現在用瓦斯爐及自家常備的乾柴。
處理完豬肉,時近正午,男人取部分配酒分食,一部分留著贈予親家,其他則聽從長老指示以塑膠袋分裝,依據地位及親屬關係決定配給部位與數量。牧師在尤家主持婚前儀式,以族語敘述、夾雜中文禱告,儀式結束,大伙在棚下享用女人烹調的料理。
這頓飯是為了犒賞幫忙的族人;過去,許多人為了婚禮遠從其他部落翻山越嶺前來參加,因此婚家會設席招待他們在部落裡面的飲食。一名女子以中文姓名呼喚族人領取豬肉,送豬肉意在宣布喜訊,「算是我們傳統的囍餅。」陳爸(註3)說。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24"] 新人換上傳統服飾,眾人圍成弧形牽手跳舞,舞步並不複雜。(本圖非攝於當事部落)[/caption]不久來了許多親友,幾乎都著傳統服飾,女人多為整套,男人則多套件繡圖騰的背心,穿牛仔褲或西裝褲,分別搭配高跟鞋和皮鞋,無人赤腳。
週六,鞭炮聲驚醒了早晨,尤家牆上又多了兩張婚紗照,一張是西式禮服,另一張著傳統服飾。男方開著禮車 ── 黑色、前端綁緞帶的小客車 ── 來到尤家,新郎、新娘、伴郎及伴娘走下來,身穿西裝、婚紗和長禮服。不久來了許多親友,幾乎都著傳統服飾,女人多為整套,男人則多套件繡圖騰的背心,穿牛仔褲或西裝褲,分別搭配高跟鞋和皮鞋,無人赤腳。男方親屬在棚下牽手歌舞,不一會,新娘手持捧花現身,男方進行下聘,雙方代表致詞、獻禮,牧師主持禱告,完成後再度享用傳統料理。
餐後,眾人陸續前往部落的活動中心,入口處有人收紅包、發程序表:上面寫著「結婚禮拜」。牧師領唱聖歌,新人、儐相以及穿洋裝的花僮進場,然後是一連串讀經、獻詩、讚頌、證婚,部落的歌手及雙方親友輪流上台獻唱〈祝你幸福〉、〈愛的禮物〉、〈我的一顆心〉等華語經典歌曲;外燴車開始上菜,和華人喝喜酒一般,中式合菜,婚家逐桌敬酒。
飯後主持人宣布下午跳舞的時間,開始前還傳來廣播提醒,然而半小時後才有人陸續出現,新人換上傳統服飾,眾人圍成弧形牽手跳舞,舞步並不複雜,每重複一個八拍會向左踏一步,整個隊伍順時針旋轉,新人在隊伍中心將男女分成兩邊,未婚者和已婚者也要分開。台上仍有人獻唱,有人端檳榔、餅乾供跳舞的人拿取,觀光客和老人在外圍觀看。期間幾位青年邊跳邊唱起母語歌,有人呼喊「Ila!」、其他人回應「Uu!」(註4)。新人一度離隊,以茶或汽水向每個人「敬酒」,結尾眾人齊唱聖歌〈一切歌頌〉,主持人約定晚間跳舞時間,強調需盛裝出席,不可赤腳或穿拖鞋。
兩次跳舞間的時段,眾人在尤家集合,新娘與新郎分別待在門內、外,雙方代表致辭、贈禮後,禮車駛來,然而新娘祖母尚未抵達,程序因此停滯。
主持的牧師笑說部落婚禮發生意外是常態,又解釋沒有抬轎是因為別家辦婚禮,轎子有限(然而也有族人指出,別家是用別村的轎子,牧師可能僅是說笑)。祖母抵達後,新娘哭著上了車,母親騎機車緩緩跟隨,眾親友在後頭步行,高唱族語歌謠,扛著豬肉及其他禮物,成排前進。由於夫家遠在三地門,改以在好茶的親戚家為迎娶終點。下車後有「搶婚」習俗,親人上前試圖將新娘從新郎身旁搶走,表示不捨。騷動結束後眾人入屋,此時應為夫家歡迎新成員(註5)。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536"] 坐在花轎上的魯凱新娘(本圖非攝於當事部落)[/caption]婚禮主持人說,新郎購屋後才終於娶了新娘,然而陳爸說過去好茶部落裡族人會幫新人造石板屋,看來這對新人也許揹著屬於新時代的負擔。
傍晚,廣播聲再度響起。一小時後,我們同多數族人三度來到活動中心,除了外地人,男人大都換成整套傳統服飾。孩子在旁嬉鬧,一位女孩想入隊,被以「不會跳,擾亂隊行」為由拉走,有的孩子則沒興趣。流程和下午大抵相同,最後再唱一次〈一切歌頌〉作為舞會收尾。
我看向新人,想起下午新郎將新娘抱入房內,這代表未來的生活他可以一肩扛起(註6);婚禮主持人說,新郎購屋後才終於娶了新娘,然而陳爸說過去好茶部落裡族人會幫新人造石板屋,看來這對新人也許揹著屬於新時代的負擔。
然而他們身上亦有繽紛多彩的祝福:部落傳統、華人文化、基督宗教、西式風格……,背後的脈絡糾結如雜亂的毛線,成因或許是強勢文化的介入、傳統中受限制或壓抑者轉向其他文化尋求慰藉、經濟利益考量,也不排除直覺喜好問題……。梳理之前,我更期盼他們能帶著這些禮物中的善意,迎接更複雜的挑戰。
(本文原刊於《台大意識報》,原作者為羅盤針)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文字來源:羅盤針;圖片來源:Kao, Yung Yuan(高永遠)(CC Licensed)、Paul Hu(CC Licensed)
「我要求我的咖啡,不要苦、不要澀、不要酸。」
我在舊好茶出生,民國 67 年時,我 10 歲,從舊好茶遷到新好茶。國中畢業後,我就到台北的西餐廳工作,前半生的故事如同許多部落裡 40 多歲的人一樣,為了生計遠離原鄉;算算一年頂多一兩次,因為婚喪喜慶返鄉,停留幾天又回台北了。 30 歲時父親去世,我是長女,必須回部落守喪半年。10 年不在這裡,山間父親墾地的遺物、父親在舊好茶重建的小小石板屋、播種的每一塊農作物……,他們都好像在說話,說著部落父母默默等候孩子回家的心情。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就…… 我就心裡沒有辦法離開…… 離開家裡…… 這次,我決定留下來。但馬上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不離開自己的地方,又可以生存?」 就在地資源而言,魯凱接觸文明的時間晚於排灣,故傳統沒發展出青銅刀、琉璃等文創產業,加上永久屋區並無耕地,我想起舊好茶密密層層的咖啡叢,決定自己摸索,開始烘焙咖啡。 按照書上的介紹,我從認識咖啡、處理咖啡豆到烘培,耐心地慢慢玩、慢慢做,時下流行手炒豆,我就來試試手炒豆,看書上介紹各式烘培機就自己 DIY 動手做烘培機,把空的奶粉鐵罐戳洞夾起來,放在火上搖啊搖,學著看色澤、聽爆炸聲、聞味道,居然發現烘出來的咖啡不苦、不澀、不酸。這種跟又酸又苦的 espresso 完全不一樣的咖啡,逐漸演變成為好茶特有的、會回甘的獼猴咖啡。 不過你要知道,獼猴咖啡的產地舊好茶,從永久屋區跋涉 6 小時山路才到得了,供應很不穩定,所以我同時也從事其他部落傳統作物的加工研發,如紅藜餅乾、小米披薩,以及因著對花卉的興趣,與他人合作包一些園藝的小工程。未來,我夢想培育觀光百合花,將部落的代表花卉推銷出去。 「老人家給予一系列男人所要學的東西,是很深的,不是只有獵物而已;內心的,智慧的,都要有。所以我稱我們的男人叫 sawalai,所謂有肩膀的男人,可以挑起部落的生死。所以,每一個出生的男孩,我們都期待他未來成為部落的 sawalai。」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被獼猴與其他小動物吃掉果肉的咖啡豆,曬乾去殼後就可以進入瑞珍阿姨自製的烘焙機了。[/caption]這次,我決定留下來。但馬上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不離開自己的地方,又可以生存?」
(本文原刊於《台大意識報》,原作者為曾子家)
禮納里部落的魯凱族人原本居住於好茶,然而經 2009 年八八風災重創而失去了家園。雖然失去了原鄉的土地,但不服輸的他們,卻發展出臺灣難得一見的部落接待家庭。 透過部落接待家庭的組成,族裡的年輕人不但在部落得以生活,回部落的年輕人漸漸增加,更重要的是,原本許多失去家人陪伴的獨居老人,更能透過以接待家人的心接待外來遊客,而找到家的溫暖!無怪乎族人說:「接待家庭不只是發展觀光,更是在解決部落的社會問題!」
「接待家庭不只是發展觀光,更是在解決部落的社會問題!」
本次《Mata‧Taiwan》與台灣部落瞭望台國際交流協會及瘋馬旅行社試辦「禮納里、達瓦達旺部落精緻體驗二日遊」的第一天,將完全在禮納里的好茶接待家庭度過,帶大家一起聽聽族人重建家園的故事;而第二天,我們更將上山至達瓦達旺的排灣族部落,探尋難得一見的百年石板屋! 遊程費用將全數回饋部落族人,對部落文化有興趣的朋友請把握最後報名機會,千萬別錯過!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文字來源:曾子家;圖片來源: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