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還有印象,上禮拜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到花蓮造勢時,太巴塱的王成發頭目為朱立倫取了個阿美語名字 ──「都侖」(Toron);而朱先生也在場合中表示,該名除了麻糬之外,還有包括團結的象徵。 但,真的是這樣嗎?
據部落族人表示,此詞彙通常不會成為部落人們的名字(不知是否因此當天現場迸出一陣笑聲)。此外也有人提到,太巴塱人所指稱的麻糬是沒有包餡的,也因而可能有一種解讀是,頭目覺得朱立倫是個「沒料」的人。外界有各種解讀,引發了不少的討論。
只不過,有一個更重要的事實是,台灣人民還是要面對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而面對各界推派的候選人,該選誰?還是直接放棄選擇?
這樣一個大哉問,我們不妨從諸位候選人針對原住民族所提出的政策開始觀察吧!究竟,當常常被反對者稱為「空心菜」的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對上剛獲得「沒餡麻糬」封號的朱立倫,在原民議題上誰比較營養?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92"] 製表:Mata Taiwan,2015/11/10[/caption]蔡英文今年 8 月份率先承諾,若選上總統將首次以國家元首身分向原住民族道歉、落實原住民族自治、肯認平埔身分認同,更在最近提出建立原鄉長照體系、發展部落產業、復興族語教育等三項政策要推動。
朱立倫則表示原住民是台灣最重要資產,必須保留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並將全力支持保存原住民的原鄉文化以及語言的傳承,也將推動原住民青年人回到花蓮、台東等原鄉做志工、服務。
宋楚瑜上週末下原鄉,則表示南迴基礎建設對部落的幫助非常大,「現在不做,未來會更貴」。
這些原民政見你們是怎麼看的呢?就把這個檢視的機會交給各位眼睛雪亮的讀者囉!
想知道更多關於兩位候選人的政見以及這一周來重要的原民新聞彙整,請參考今天的部落週報!
重點新聞一:總統候選人原民政策比一比 蔡:三項政策 朱:保存、傳承
相關報導:〈朱立倫:全力保存原住民文化與語言的傳承〉(自立晚報 11/3)
相關報導:〈蔡英文:建立原鄉長照體系 發展部落產業〉(中央廣播電台 11/2)
相關報導:〈促南迴加速建設…宋楚瑜:今天不做 明天會更貴〉(聯合新聞網 11/8)
相關評論:〈蔡英文承諾當選後向原民道歉、推實質原民自治,還要肯認平埔身分!〉
重點新聞二:爭自治不黑箱! 長老教會:領導人應遵守民主程序
相關報導:〈馬習會明登場 原團反彈聲浪起〉(原民台 11/6)
重點新聞三:保護與利益?護魚區爭議未休
相關報導:〈富山護漁區擴大 台東縣府召開公聽會〉(原民台 11/5)
重點新聞四:鄭文燦:年底前桃市府將推原住民族發展自治條例
相關報導:〈原住民族發展自治條例 年底前完成〉(自由時報 11/4)
重點新聞五:第三勢力政黨不分區立委首推原住民
相關報導:〈時代力量不分區 首推原民高潞‧以用〉(自由時報 10/31)
相關評論:〈小心「開放透明參與行動」沽名釣譽!立委提名原民應列安全名單,以落實轉型正義〉
重點新聞六:原鄉社工獲頒十大傑青 反映部落困境
相關報導:〈十大傑出青年拜會立院 提社工人力隱憂〉(原民台 10/29)
重點新聞七:賽夏矮靈祭列為國家重要民俗!祭儀文化待傳承
相關報導:〈賽夏paSta’ay 獲授證國家重要民俗〉(原民台 11/3)
重點新聞八:風箏石不是你們的椅子! 族人全力保護
相關報導:〈原民聖石被當石椅 族人圍籬保護〉(自由時報 11/2)
重點新聞九:包著糖衣的藥 原舞者將用表演為達悟族請命
相關報導:〈原舞者推Maataw浮島 結合蘭嶼議題〉(原民台 11/2)
有什麼漏網之魚,是您覺得也非常重要的原住民族新聞或活動,但卻不在週報裡的嗎?或您有原民相關新聞稿,想請我們刊登的嗎?
投稿或活動訊息請寄:[email protected] (活動刊登者,請務必提供「活動名稱」、「活動簡介」(150 字以內)、「主辦單位」、「活動地點」,及「活動資料或相關連結」。有少給資料的,小編不知道怎麼幫你 po…… 切記切記~~~!)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1、2(CC Licensed)
]]>
相信大家都對電影《冰原歷險記》很熟悉,許多人也喜歡在該電影上映時到電影院消費獲取歡笑、感官享受;然不知道最近各位是否有注意到,最近逢燠熱溽暑的台灣,也真實上演了一部「冰原歷險記」?!
但這次的劇情,可能不再是充滿歡笑的趣味饗宴了,而是一部關於「國家教育政策逐漸冰封原住民歷史、文化」的真實記錄。
程序問題外,課綱微調究竟吵什麼
充滿漢人中心的敘事方式,壓縮、貶低原住民歷史的篇幅……
事情發生在 7 月 23 日晚上 11 點半左右,一群學生進入教育部部長吳思華的辦公室內,並以椅子搭建障礙物企圖佔領,表達對於「教育部不願退回 103 版課綱」的不滿,試圖訴求一個具公平正義並符合程序訂定的課綱,替先前已爭論許久的課綱議題又掀起一波討論。
除了「不知來源的民眾意見書、立場鮮明的非歷史專業人士擔任歷史課綱審定委員、台權會針對課綱告上法院且教育部敗訴、堅持施行課綱卻乏討論誠意」等程序問題,新版課綱的課綱內容也有許多值得商榷的部分。本文除針對課綱中與原住民議題有關的部分做討論之外,筆者也認為課綱爭議背後有同樣重要且迫切值得省思的課題,這部分會一併於文中提出。
以新版高中公民科、歷史科課綱為例,該課綱在原住民相關議題的面向上有幾點問題如下:
一、充滿漢人中心的敘事方式,壓縮、貶低原住民歷史的篇幅;
二、抹滅台灣平埔族群之存在及發展歷史。以下將分別詳述之:
新課綱去「多元」,獨尊「中華文化」
當多元文化議題開始變成以中華文化討論為主、其餘為輔之時,原住民文化變成了內容刪減的犧牲者……
首先,台灣史及公民科的課綱中,面對族群議題等討論,在過去課綱會使用「多元文化」一詞。多元文化是台灣社會普遍接受的核心價值,肯認各文化的立足點平等,也應當彼此尊重理解。現實情形或是一回事,然如不強調此理念,衝突、壓迫結構就不會被改變。
而在此次新版課綱中,卻多處將此四字改為「中華文化」。
這用法相當脫離我們的生活經驗。根據歷史學者周婉窈提供的資料,中華文化的概念中帶有文化優劣的階序意涵,通常臺灣史學者只會用「漢人文化」,不會用「中華文化」。漢人文化、原住民文化以及新移民文化等分類,才是真正平等地在討論人群及其習俗與意義網絡。如今新版本課綱中的中華文化詞彙之使用,的確有暗藏族群優劣意涵的爭議。
從以上的更變,也就是眾多的「多元文化」改為「中華文化」的部分,我們可以發現在討論漢人文化的篇幅被擴大了,這也就意味著,在有篇幅限制的教科書中,若部分內容增加,也就代表著有些內容必須被刪減。
而當多元文化議題開始變成以中華文化討論為主、其餘為輔之時,原住民文化變成了內容刪減的犧牲者。原初課本中原民議題的討論就已經夠貧乏了,如今篇幅若再刪減,是否也意味著:學生認識原民議題及多元文化的管道又變得更狹窄了?
台灣史課綱 |
公民科課綱 |
|
微調前 |
3. 多元文化的發展 2-1. 說明臺灣文化的多元發展及其與世界文化的交流 |
從多元文化的理念,進而認識臺灣現代社會,培養未來公民面對全球化趨勢時有所依據。對於全球化的文化影響意涵,宜客觀分析,引導討論。 1-1. 介紹文化權與多元文化,例如:反對強迫少數同化於主流文化;…… |
微調後 |
3. 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發展 3-1. 說明中華文化在臺灣的保存與創新,以及文化的多元發展。 |
臺灣社會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但亦融入多元文化的特色,從這樣的理念來認識臺灣現代社會,培養未來公民面對全球化趨勢時有所依據。對於全球化的文化影響意涵,宜客觀分析,引導討論。 1-1. 說明臺灣社會所具有的中華文化傳統,並介紹文化權與多元文化,例如:反對強迫少數同化於主流文化;…… |
說好的平埔呢
他們分別屬於哪一族?他們至今仍生活於這塊土地上、仍有文化的延續,…… 難道他們不屬於這裡?
新課綱內容的另一個問題是,它將現行課綱中出現「原住民」處經微調後,全部改成「原住民族」。它的修訂說明指出,此調整是依照《原住民族基本法》(簡稱「原基法」)用詞所進行。初看到如此修改,筆者也沒發覺其中有問題,甚至覺得好像還不錯?然而,此處卻藏有抹滅平埔文化與歷史的血滴子?
要了解究竟出了甚麼差錯,我們必須先來檢視《原基法》針對「原住民族」一詞的定義:《原基法》第 2 條第 1 項對「原住民族」的用詞定義如下:
「一、原住民族:係指既存於臺灣而為國家管轄內之傳統民族,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及其他自認為原住民族並經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之民族。」
大家看出端倪了嗎?
此課綱內容的更改,意味著:除了噶瑪蘭族,其他區域的平埔族都不需要被寫進教科書囉!因為他們都不是主管機關(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所核定的原住民族!也就是說,除了上述 12 個族群以及最近新增的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以及卡那卡那富族,不會/能有其他族群的書寫?
那當年清領初期郁永河從今日的臺南市一路到淡水,沿途看到的原住民,可以稱為「原住民族」嗎?他們分別屬於哪一族?他們至今仍生活於這塊土地上、仍有文化的延續,但 16 族也沒包括西拉雅族啊!難道他們不屬於這裡?
噶哈巫族現在就有數千人,平埔族群也多達十數族之多,這些人不該出現在歷史課本上嗎?
更奇怪的是,依照微調課綱改變用詞的理由,為甚麼要留下「新港文書」呢?「新港文書」並非規定中 16 族所使用過的文字系統,一起刪掉豈不是能讓教科書版面更簡潔、更流暢嗎?
此調整很明顯地忽略這座島嶼上眾多族群的存在,不論有意或無心都是對於平埔族群很大的傷害,並且顯示對於族群敏感度相當缺乏,顯示課綱制定過程中不小的缺漏。
(2015.8.1 00:09 編按:關於新課綱修訂為「原住民族」是否對平埔族群造成影響,請詳見 〈讀者投書》抱歉,但新課綱「原住民族」四字並非消滅平埔族群的真兇!〉 說明。)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平埔族群至今仍生活於這塊土地上、仍有文化的延續,但 16 族也沒包括西拉雅族啊!難道他們不屬於這裡?(圖片/Wikipedia,CC Licensed)[/caption]
抗爭之後,何去何從
教育從來就不告訴我們沈葆楨開過甚麼山、撫過甚麼蕃?也沒人要跟我們詳述牡丹社事件的脈絡……
以上大致說明了課綱微調與原住民議題的關係。但筆者認為,這樣的事情,絕對不是抗爭之後(即使結果勝利)就都一切歸於平靜。除了近期因為國家機器的強硬而必須處的議題之外,我們還必須去面對、去處理那「一直存在,卻也仍懸而未決」的問題。
針對課綱微調的抗爭,無法解決兩個根本的問題:
首先,課綱影響教科書編訂,不能否認其影響力。然在抗爭之外我們必須思考台灣的歷史教育是否也有出現了甚麼問題:
因課綱微調而出現的公民運動之實踐,真能夠回到教學現場並與教學者、學習者對話嗎?
在現在這個新自由主義制霸的年代,像歷史這樣的社會科學學門往往會被歸類在沒有生產力的領域,我們也可以明顯地從考試比重、課堂數分配中看到歷史在校園中作為邊緣學科的情形。所以,要怎麼讓因運動的討論回返至課程中,而不要只是熱衷學子、大學教授學者對上政府官員的征戰?反而會是個更重要的課題。
再者,關於歷史教科書/教育中的原住民部分,即使在「還沒微調」的時期,都是不及格的。翻開台灣史課本第一章,介紹完各種史前時代文化遺址,就直接粗糙地切入台灣原住民介紹,用很刻板的圖像不斷建構學生對於該群體的刻板印象,接著又迅速跳入大航海時代、清領、日治等進程,並且在此些章節,這些台灣的主人往往成為被動角色、有時還被形塑出有距離、落後粗鄙的樣態。介紹完慶典後,原住民在課本要在牡丹社事件的時候才會再比較清楚的出現。
教育從來就不告訴我們沈葆楨開過甚麼山、撫過甚麼蕃?
也沒人要跟我們詳述牡丹社事件的脈絡,沒有人要跟我們談「吳鳳鄉」的地名,其實是國民政府當年的壓迫機制與汙名手段。於是,我們往往不能深刻了解,自己從何而來?
要能站穩腳步、探索去向,也許我們必須在微調爭議抗爭之外,更要積極去尋找能深化歷史教育、讓原住民主體性於教育中展現的可能性。
這是條漫漫長路,但也許可以從接收各類原民議題並分享給親朋好友開始!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719"] 教育從來就不告訴我們沈葆楨開過甚麼山、撫過甚麼蕃? 也沒人要跟我們詳述牡丹社事件的脈絡,沒有人要跟我們談「吳鳳鄉」的地名,其實是國民政府當年的壓迫機制與汙名手段。(圖片/Wikipedia,CC Licensed)[/caption]
參考資料
關於作者
林羿萱,念社會工作大學生。平常關注性工作者、街友及監所議題。喜歡做荒謬卻深刻的事,例如最近剛過完睡北車、到建地做粗工的日子。覺得原住民文化、議題有一種能讓人轉憤世嫉俗成為實踐力量的魔法。
相關文章推薦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Wikipedia(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