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不是都投給國民黨的嗎?」
最近板上一堆人問,一一回也回不完,乾脆統一講,我想說的是: 朋友啊!代誌不是像你想的那麼簡單!
綜觀不論不分區立委政黨得票率、總統、還是山原平原立委的選舉,平均都是國民黨偏高,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但,在我看到的是有非常非常多認真努力的青年,不論是透過參與輔選、或是號召一般原住民學子參與並關注議題、亦或是留在家鄉跟族人討論民主對原住民族的意涵。
其實原住民不是沒有人才,原住民不是真的「都」親藍,反藍者一一覺醒,更不在少數。
在我觀察下,多數有在做事影響周遭親友或是大眾的人,要去推廣並且深化原住民的民主內涵。這些人立場大多反藍,而且為數不少的人也具有一定程度教育水準,共同特徵是:
許多人因為成長背景有相似經驗而凝聚起來,並且為不公平的待遇出聲。
那其他人也有相似成長經驗,為什麼無法凝聚?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78"] 2016 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選舉地圖,藍營領先鄉鎮幾乎等於原鄉地圖。(圖片來源:翻攝自網路)[/caption]
部落藍營勢力大:長久政治脈絡與原青政治冷漠
有些人被壓迫的經驗累積多,也自然被排擠到社群的邊緣,進而平日靠一些「娛樂」手段逃避壓力;或是有些人只著重在主觀意識,並且麻痺於直觀式思考,受害於中華民國教育而腦死的人也不少,就像某些選舉一到就高聲疾呼「我愛中華民國」的原住民們。 歸納許多族人愛投國民黨的可能性: 一、國民黨的勢力在部落盤根錯節,特別是「頭目/首領」的權力在現代化而逐漸泡沫化的時代,繼以取而代之的,是部落人際關係最好的那些人,那些人往往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國民黨(及其附屬羽翼)只需要收編他、買通他、拉攏他,部落大概就掰一半了。有時候國民黨還會把罵民進黨的聲音傳進來部落,三不五時如此反覆操作 ── 其實很多平地鐵藍的票也是這樣形成的,單單拿原住民出來講,倒也不太正確。 典型案例:「蔡英文什麼時候有原住民血統了?她明明只是一個漢人,怎麼選舉一到,大家都變成原住民?一定是來騙票的。」 二、威權遺毒,許多長輩在威權時代的教育下長大,也很認同「中國人」的概念,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保守性跟反動性,當然與當代教育、時代氛圍有關。致使其無法面對事實,也缺乏對存在事實的討論能力,最後只能跟機器人 NPC 一樣跳針,整場重複著跟漢人國民黨支持者一模一樣的論調(所以我懷疑滲透的來源相同,可能有輿論製造中心、很會操弄烏賊戰術的軍師之類的)。也跟上述理由的結尾一樣,不應該只談論原住民,漢人也有許多類似狀況。 典型案例:「民進黨就是一些專門搞破壞的人啊!他們會阻礙原鄉經濟發展!你看他們佔領立法院,都是一群發瘋的暴民!」許多青年就跟漢人青年一樣對政治反感厭惡而沒興趣參與,就跟漢人的假理性中立客觀的人一樣,滿嘴李姓中壢客官。
三、青年的無力。迫於家族壓力或是其他種種因素,許多青年就跟漢人青年一樣對政治反感厭惡而沒興趣參與,就跟漢人的假理性中立客觀的人一樣,滿嘴李姓中壢客官。
典型案例:「兩黨在我眼裡看來都一樣爛,我覺得必須要終結藍綠惡鬥,所以我要投廢票/宋楚瑜。」也跟第二點一樣,在尚未全盤理解各方政見的同時,只能跟風學別人論調,自己卻一知半解甚至完全沒接觸過各方政見。
再深究其原因,我認為「資本」跟一個族群的「思想成熟程度」是有密切關聯的。
資本轉移與被殖民者政治思想翻轉的關係
「資本」跟一個族群的「思想成熟程度」有關?為何如此說? 其實從東南亞歷史進程而言,許多殖民地甚至泰國未被殖民的國家人民,國家要強盛的前提(或是必經之路),都是先有個特殊時代背景:某些殖民者的制度政策,或是地方上有些可以取得的高經濟價值產品,吸引大量外資購買,養出一批資產階級。而資產階級的子弟往往也送出國留學,接觸西方思潮之後,開始被啟蒙,開始發現許多改變的可能性,並且企圖把革命火種帶回家鄉。 有些國家成功被點燃,有些國家不可燃。但重點是,具有足夠的資本,能養出一批思想家,再回來散播理念的過程,像殖民處境夠悲慘的菲律賓,José Rizal 就有成功點燃,引起大眾共鳴,讓許多人接力傳遞革命之火。 失敗者案例也不少,而且是來自人民的冷漠與不信任,被殖民者換了個溫水煮青蛙的鍋子,就妄想自己已經完全得到平等待遇。 回到台灣,日治時代不也是台灣人接觸到一些世界思潮的讀物,回來台灣後開始引領各種抗爭嗎? 原住民族當時階級不算太低,至少漢人也同樣是被殖民者,彼此之間地位差距拉近。但國民黨來了以後,企圖把閩粵漢改成中華民國本位想像的「漢」,也積極打壓原住民族生存自尊,透過吳沙、吳鳳強調原住民的野蠻性,卻又同時讚揚鄭成功、施瑯、沈葆楨、蔣介石等外來侵略者塑造成英雄,另外也把朱一貴、戴潮春、林爽文、廖添丁、莫那魯道塑造成對抗殖民者暴政的英雄,足見其政黨之多重標準與多重人格,總而言之,民族的自尊是長久以來被壓抑過度的。 這是為何我認為是否有足夠的知識份子(不論留學國外,讀大學,或是接受傳統智慧薰陶者)把基礎論述、民主涵養帶回部落、打入人心,是非常重要的。具有足夠的資本,能養出一批思想家,再回來散播理念的過程……
原住民族的資本轉移歷史
再來討論到「資本」。這部分應該是各國原住民剛被殖民時,都會遭遇的狀況。 平埔族群被殖民的歷史至最早可以從荷西時代開始算,而目前大部分法定原住民被殖民史有的從荷蘭時代,有的從清代,有的則是日治時代開始。平埔族群在清代大約 1730 年代才受到禁婚令保障;在那之前,似乎是漢原通婚引發了一些問題。(其年代似乎也拓殖至雲嘉一帶,似乎可以用以解釋羅亞族的隱沒。) 總而言之,在漢人的墾殖史中,平埔族群社會的中下層人民幾乎一向都是邊境的墾拓者、隘勇,平埔族群當中的官,反而得以在自己原鄉過著被政府優待的生活,這其實跟現代某些原住民公務員類似。 平埔族群當中的邊境先驅們,在焚草闢壤以後即開始開墾,若還沒越過土牛,則容易與漢人結盟 ── 與清代稅制相關,漢人繳納土地稅,平埔族群繳納人頭稅,也因此久佃成業,漢人發達以後土地就漸漸轉移到源源不絕且人數龐大的漢人移民手中。 在「得到土地 ─ 失去土地 ─ 得到土地 ─ 失去土地」以及「守衛帝國邊境、農業、狩獵」的循環之中,平埔族群中下層人民的貧窮不斷的被複製,子孫往往連同其階級一同繼承。 在日治時代擁有相較平等且普遍的受教權之後,平埔族群更有機會學習進入主流社會的方式,加上禁婚令在清代末期也逐漸消失,漢平通婚數量在日治時期才開始明顯上升,除了教育外,婚姻也能導致階級翻轉。演變至今中華民國據時代,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族人階級脫離了底層,翻轉而上了。但相對的,部落也有許多人民的生活還是以底層的勞動經濟為主。在生活困頓情形下,國民黨深入法定原住民部落 40、50 年有餘,國民黨幾乎等於政府機關的代名詞。
而法定原住民當中的賽夏族、邵族也較早接觸漢人,但由於是「化番」,土地仍舊有些保留(直至日治時代末期);而其他相當晚近才開始被主流社會吸收的(原住民)族群,則是面臨著跟前述平埔族群在清代遇到的類似問題。
至今仍有 80%的法定原住民族族人在農工階級,在持續吸收資本的同時,又面臨著各項主流社會的新挑戰,即便政府有予以補償政策,還是有許多家庭過著相對經濟較困頓的生活。
在生活困頓情形下,國民黨深入法定原住民部落 40、50 年有餘,國民黨幾乎等於政府機關的代名詞,洗腦課程跟漢人一樣都有的,也同樣在對黨外勢力打壓的過程之中,散播關於黨外勢力的謠言,加上政治菁英已經被國民黨收編、籠絡,其利益來源是中華民國,其所畏懼的是中華民國的崩解會使其喪失地位與利益,也因此鼓勵族人支持黨國。
部落支持國民黨的因素與迷思
[AdSense-A]
綜合上述,有幾個不能避談的因素是: 一、在部落密集生根的政治網絡、瓦解的頭目制,加上新的話語權掌控者被國民黨籠絡,導致族人支持國民黨。 二、底層階級的階級複製,資本不足,無法提供穩定持續的高等教育,難以促進民族覺醒 ── 當然,近年來越來越多人覺醒,是明顯可以看到的,與漢人社會思潮的影響、原運等都有關!只是也不是所有知識菁英就會反國民黨,不少是因為國民黨的奶水才變成菁英,並選擇效忠國民黨。 三、承一,威權時代的國民黨勢力、黨國思想的幽靈,仍舊掐住原住民族的命脈,很多人只能像個寄生蟲吸附在國民黨身上,國民黨是利益的提供者,很容易被黨國機器操控利用。 此三因素彼此糾纏,也塑造出原住民族忠黨愛國的形象,但其實是有問題的:一來忽略了平埔族群的政治傾向大多偏獨、偏綠;二來忽略了上述前述原民部落資本轉義的脈絡。 忠黨愛國的形象代表著還沒被斬斷的黨國裙帶資本主義連結,即利益掛鉤,不見得代表多數族人就真的願意支持那樣的價值,這又都可以與資訊在部落的不流通以及盛傳國民黨的片面之詞有關,如前所述。忠黨愛國的形象代表著還沒被斬斷的黨國裙帶資本主義連結……,不見得代表多數族人就真的願意支持那樣的價值。
待改變的部落政治版圖
此外,引述自政大社會系鄭力軒助理教授的觀察,全台投票率大約落在 65%~70%之間,而鄉村地區如雲林大約在 60%左右,花東澎湖則下降到了 50%,原住民族部落也維持在 50%上下,甚至遠一點的地方只有 40%強,如金門更是只有 30%,很明顯是回家難易度的問題。若能推行原住民不在籍投票,相信能解決此問題,成功提高族人投票率。
但,國民黨在部落的勢力,真的那麼難以撼動嗎? 比對一下 2012 年跟這次的選舉中,平地原住民候選人 Mayaw Biho(馬耀比吼)以及山地原住民候選人瓦歷斯貝林的支持率、票數都獲得一定程度的提升,顯示這段期間的耕耘有效,結構正在扭轉(編按1)。只是可惜的是,在完全扭轉以前,選舉就來了,導致這一切似乎顯得難以撼動。但其實不是的。 我相信,如果未來原住民的選區劃分依據能夠被改變,不要再用無厘頭又落伍的「山原/平原」分類,那絕對更有利於地方的深耕,這些真正為民喉舌、捍衛原住民族尊嚴與價值的立委得票率是絕對可以再往上提升的。Mayaw Biho 以及山地原住民候選人瓦歷斯貝林的支持率、票數都獲得一定程度的提升,顯示這段期間的耕耘有效。
只是,投票率低,或許也不僅是偏鄉返鄉難易度的問題,更可能隱含著青壯年人口對於偏鄉發展的未來是不抱太多期望的,或是說對於他們而言,「原住民族權益」已與生活脫節,不願意再去追求什麼願景,使他們不願回家投票改變現況,因而老年人的票變依循著舊有社群網絡。而這部份,也會回應到前述段落,有賴更多有志青年返鄉推動。
總結:革命快要成功,大家繼續努力!
編按
關於作者
羅義惇,台中人。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學生,熱愛鄉土,關心原住民文化議題。巴布拉族名 Aitu Awan。
- 除了部分非國民黨籍原民立委的得票率提昇,國民黨籍總統候選人在原鄉的得票率也從 1990 年代的 80%逐漸下降至 60%以下,都是原鄉政治版圖改變的證據。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JK Johnny,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