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孩學母語,父母怎麼看?
在台灣,台灣閩南語(下稱「台語」)雖是國語以外最廣為使用的母語,但也已經有隨著年齡層降低而下降的趨勢。據 2007 年研究調查指出,12 歲以下能用台語有效溝通的比率為 44.09%;13-18 歲為 55.29%;19-29 歲為 71.48%;30-45 歲為 93.21%;46-59 歲為 93.29%;60 歲以上為 100%。客語而言,能進行流利溝通者均大幅低於台語 —— 但相較前面兩者,各原住民族語面臨瀕臨滅絕的危機則嚴重許多,60 歲以上能夠以族語流利溝通者僅有 5.26%。 根據最新的《原住民族語言使用狀況調查報告》(2012 年至 2015 年調查研究),目前族語使用比率最高者為太魯閣族(81.69%),然而真正執行家庭族語傳承工作的族人僅有 3 成。 調查發現,就整體而言,中文、台語早已普遍取代各族族語的溝通功能,是現今族語復振工作的一大挑戰。3 年前在 PTT 的「媽寶版」(BabyMother),有人提問「自己台語講的不流利,該教自己的小孩說台語嗎?」Lowking(許韋晟)當時即在文末留言,鼓勵父母在孩子學齡前,仍應盡量讓他們學習母語或族語:「有心的話能教就盡量教吧~先從詞彙教起,閩南語的連續變調是挺難的,但也是他的特色之一,自己的語言不會說真的很可惜~ 所以真的是盡量!」 Lowking 做全職爸爸已一年多,從小孩半歲的時候就自己帶。他深知許多原住民父母自認母語不好,「可能不敢教」,或是長期住在都會區「沒有能力教」,「我從小在部落長大,那個年代很弔詭,奶奶為了和孫子溝通會去學中文」。 他堅信環境的營造,對於小孩的母語教育非常重要。為了建構沈浸式語言學習的環境,家裡經常會播放族語的 CD,最近也買了族語的繪本,「先是講了一次、兩次給小孩聽,後來換小孩也會講給我聽了」。 但來自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銅門部落(Dowmung)的 Lowking,因家庭因素自小學時就搬離部落,其實是一直到大學四年級才去學習族語,「我媽媽不是原住民,是外省人,所以(太魯閣族)爸爸和媽媽無法用族語溝通」。他透過族語課程及語言學研究上的田野調查,漸漸掌握對太魯閣語的理解。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所以家長自己的心態,其實也直接或間接地決定了小孩是否要學習母語這件事。參考資料
- 陳淑嬌(2007)。臺灣語言活力研究。載於鄭錦全、何大安、蕭素英、江敏華、張永利(編),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19-39 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 《原住民族語言使用狀況調查報告》(原民會,2016)
- 台灣原民族語現況:2/21世界母語日來看世界上僅剩一人會說的語言,臺灣竟然上榜
- 母語與身份認同:阿洛談音樂:我們都曾覺得母語很落伍;但唯有它才能證明我是誰
- 當代族語傳承困境:矛盾的社會:我們嘲弄原住民說話「呼嘎蝦嘎」,卻又同時期待他們學好族語?
企劃:Mata Taiwan 文字:Vanessa 攝影、剪輯:曾金進、郭沛盈 受訪:Lowking、黃子柔 場地協力:旬印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