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為一部分的人,就定義了一整個族群。 原住民不是愛喝酒的代名詞 我們都知道酒其實會對身體帶來影響,喝⼀點可以讓⾝心靈放鬆,但喝過量會讓自⼰更痛苦 ── 但為什麼從以前到現在,我都只聽到說原住民喝酒會鬧事?很多不了解原住民的⼈都對我們有許多負⾯刻板印象,我們和一般⼈一樣喝酒,為甚麼偏偏就只有原住民會被貼上不好的標籤? 而當前社會新聞若提到某人在 KTV 喝醉惹事,或是酒醉駕駛發⽣了意外,卻不會特別說是平地人,是為甚麼呢?難道是因為所謂的原住民偏⾒,還是歧視嗎?⾃己都做不好了,為甚麼要去說別⼈? 更何況,新聞上有出現原住民喝酒鬧事或是闖禍的嗎?本⼈可是沒有看過喔。 原住民也不可能一年每天都在酒吧!有很多族⼈其實並不喝酒,例如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依規定不能碰酒,他們也是原住民,卻因而莫名其妙地被劃在「原住民等於愛喝酒」的框架裡。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在過去,酒是拿來祭祀,並不是人們想喝就可以喝。圖攝於阿里關部落大武壠族公廨。(Credit: Mata Taiwan)[/caption] 酒之於原住民,從過去到現在 許多時候,我們原住民喝酒並不是為了愛喝,而是每個⼈都有壓力⼤、不開⼼,或是想要好好放鬆的時候。即便部落婦女可能工作前會先喝幾杯,喝完她們照樣可以⼯作,不會因為喝酒,就頹廢到甚麼事都不做 ── 酒在此時成為她們舒壓或是放鬆的管道,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 更何況,酒在以前的部落社會是非常不容易取得的;作物收成後,若有剩餘的穀物,才會拿去釀酒。同時在過去,酒是拿來祭祀,並不是人們想喝就可以喝,是拿來感謝神靈保佑今年豐收,也會拿來做狩獵前祭祀之用,並非像其他⼈所說的,原住民沒事 就可以喝。是在國民政府來台後,出現了菸酒公賣局以後,才讓酒的取得變得很容易。 曾幾何時,酒在原住民眼裡變成了解悶的⼯具?以前它是那麼地神聖,為什現在會變得如此氾濫? 這是因為現今社會下的許多種種,是原住民很不能夠適應,導致承受了很多的壓⼒ ── 說⽩了,就是因為「錢」所帶來的新生活,跟我們原來的生活是不同的,⽽我們卻被迫要融入現在的社會,讓酒原來的本質變得不⼀樣了。 如果要喝就要喝出原因,要對它有一定的尊重,因為酒是我們祖先所選定作為祭祀的供品,因 為原住民有酒的⽂化。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高梅茵,族名 Mahung,來自南投縣仁愛鄉的泰雅族,目前就讀於國立國際暨南大學。國⼩三年級之前都在⼭上⽣活,但因為⼩時候太調⽪,而被媽媽帶下山讀書。 我很喜歡在山上,因為那裡不像都市吵雜,也不像都市複雜,希望大學畢業後可以回到部落工作。 專欄介紹:【暨大原青在說話】 為鼓勵新一代原住民為自己發聲,本專欄嘗試與國立暨南大學原鄉發展學士專班合作。 位於埔里的國立暨南大學原鄉發展學士專班,其學生均為來自各地不同族群之原住民,希望培育想回部落服務的原住民青年,也期待他們成為日後原住民自治的人才。 暨南大學原專班課程包含了台灣原住民史、原住民社會與文化、當代原住民議題、部落營造與規劃、原住民文學、原住民生態知識、原住民影像、部落地圖與傳統領域調查、部落工作實習、基礎族語(已開設六族)等,同時亦請部落族人親臨校園指導學生各項實作,如種植小米、建築賽德克族傳統穀倉、泰雅竹屋、學習織布、製作漂流木椅等,課程均開放校內非原住民學生一起學習。大二開始分為「社會工作組」或「觀光文創組」,選擇「社工組」的同學畢業後可以成為社工員或考社工師執照,服務自己的族人;選擇「觀創組」的可以從事「有原住民特色的觀光或文創產業」,協助部落打造友善環境的文化產業。- 粉絲專頁:暨大原鄉發展學士專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