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泡過海水反而更持久!原住民以竹為居的百年智慧綠建築

泡過海水反而更持久!原住民以竹為居的百年智慧綠建築

by kjmu

綠建築趨勢建材,再生速度比樹木快的特性使其更能應對綠建築市場巨大的建材需求。竹林遍佈的臺灣就有著將近二十萬公頃的竹林,而竹子也一直都作為建材存在於臺灣先民的居所生活中,漢人有竹管茨(註1),原住民則在家屋、會所等建築中都大量使用,作為天然的建材。 除了取竹子的筆直的長桿來撐起結構,臺灣原住民又是如何發揮竹子來打造理想住宅呢?讓我們一起看下去!  

竹種選擇與加工

竹屋建造受竹種影響,在立柱、屋頂、牆面與圍籬等不同結構與建築使用的竹材不同。例如在主架構的支撐柱上會選用孟宗竹與刺竹等直徑較長的肉厚竹種作為基柱增加支撐性,外牆則會使用箭竹這樣直徑較短的竹材來構築使縫隙縮小增加防風性,家屋外側的圍籬則以頂部削尖的刺竹為首選,例如傳統大武壠族部落即以刺竹為圍籬。 一般來說,刺竹質地較堅硬、扎實,和箭竹同為許多原住民心中的最好建材,長枝竹次佳,族人可根據構體部件所需長度、粗細,各自選用適合的竹種。如大武壠族公廨屋頂優先選用箭竹,即是考量長度,而人字大樑(合掌)則選用柔軟度、長度較適中的長枝竹;阿美族傳統家屋屋頂的竹編襯板也使用細而修長的箭竹做爲材料,堅硬而耐久,更是考量箭竹乾燥後呈黃色的美觀。 雖是如此,台灣卻常見原住民建築採用桂竹、孟宗竹,主要是因為兩者為散生,採集上較叢生的刺竹、箭竹、長枝竹等竹種容易太多,成本較低,因此經濟較不好的家庭會選擇桂竹等較便宜的竹種代替後者。此外竹種的分佈也會影響選擇,例如高雄一帶的箭竹生長海拔較高,低海拔的部落自然常以桂竹取代之。 不論是哪一種竹子,作為植物建材的竹材都仍有蟲蛀與腐蝕的問題,原住民族在建造屋舍前也會將竹材略作加工,阿美族與部分西部平埔族群就有將竹材先埋在海邊或泡入水裡,以達到防蛀功效的加工方式,而噶瑪蘭族也有在室內生火煙燻家屋來防腐防蟲的作法。  

竹屋頂結構的建築巧思

遮風避雨是屋舍的基礎功能,仔細觀察竹屋,就能發現許多先民建築的智慧,光是屋頂就有許多發揮竹材特性的小巧思。

1. 半剖竹管結構

以竹桿作為屋頂建材時,為了克服大小不一縫隙不易接合以及圓筒狀易滾動的問題,傳統原住民建築發展出半剖竹管的接合方式,選用較老而直的竹桿,將其劈成兩半,除去竹節,先將開口朝上整齊排列成為第一層,再於其上以開口朝下的另一半排列為第二層,兩層互相扣緊, 巧妙讓第一層開口向上的半剖竹管形成雨溝,使雨水能順著管道排出,防水性絕佳。 [caption id="attachment_17124"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泰雅族家屋之半剖竹管結構 泰雅族家屋之半剖竹管結構。(圖片/Mata Taiwan)[/caption]  

2. 複層防水結構

傳統原住民建築多以山牆式二坡水屋頂為主,此類屋頂的特色是以縱軸向兩側延伸,而為使屋頂的防水性能更佳,會以竹桿為櫞條,並在屋脊以多個竹桿垂直捆束為束髻層來穩固竹造屋頂之中脊;束髻層的屋頂選用粗而厚實的竹桿,垂直置於竹桿製竹板上下將其夾實,並在竹桿前後端以藤綑綁固定,而所謂的「複層」即是視建築需求重複夾實二至五層竹屋頂增加防水性。 除了屋脊使用到束髻層這樣的工法,在複層屋頂中的屋簷側也可能使用到,藉以穩固結構或是將茅草等屋頂的其他建材給夾實,圖片中的泰雅族家屋即是將半剖竹管相接再以束髻方式建構的兩層式屋頂。 [caption id="attachment_17125"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泰雅族家屋的複層防水結構 泰雅族家屋的複層防水結構。(圖片/Mata Taiwan)[/caption]  

竹屋的支撐結構與牆面設計

原住民的竹屋多以「繫結」與「綑綁」方式構築,較少使用卡榫、木釘及鐵釘,鮮少改變竹材原有的特性與形體並以「木框架系統」為主要的支撐結構,以竹桿作為屋脊、檁材、橼材等部材,在較大屋舍環境裡也會採用竹柱為中柱將屋頂的重量轉移到粗重的竹柱來支撐。 竹屋構築時,會先將竹柱埋入地下以穩固結構,建立家屋初步架構後,以工藝方式做牆,由於是以木框架系統構築,傳統原住民族的竹屋多數的牆面不具備承重的能力,其中泰雅族更有竹屋以是牆面與結構分離的方式構築。 同樣是竹牆,卻也有不同的牆面設計,而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竹桿牆面、半剖竹桿牆面、竹篾編牆面、植物混造牆面與竹土混造牆面。  

1. 竹桿牆面

竹桿牆面是最簡易的型態,取竹桿相併成牆面,底部固接於泥土地,牆面竹桿間同樣以束髻方式固定,以彼此平行並與牆面垂直的竹桿束齊,竹桿牆面由於竹節與竹材的彎曲以及直徑變化而易有縫隙,在防風、防音等方面功能性較為不彰,而為使縫隙減少,在構築上會將竹節削去加工。 [caption id="attachment_17126"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鄒族家屋的竹桿牆面 鄒族家屋的竹桿牆面。(圖片/Mata Taiwan)[/caption]  

2. 半剖竹桿牆面

半剖竹桿牆面的工法形似於半剖竹管屋頂,是將竹材對剖後前後相互相接,相較於竹桿牆面可以有效地增加牆面的密合度,使防風、防火、防音的功能性提升,屬於進階版的牆面。  

3. 竹篾編牆面

竹篾編牆面的構築又更為繁瑣,先將竹桿剖為竹篾,再以竹篾進行編織,成為牆面,由於採用了編織的手工藝技巧,隨著編織手法的不同,外觀會呈現出不同的紋路,而此類編織方式又比半剖竹桿牆面更為密合,可以說是將手工藝與建築的智慧結合在一起。  

4. 植物混造牆面

混造牆面所取用的建材視建地附近的環境而定,以竹為穿枋或骨架,綑綁上茅草、芒草、樹皮或竹片等植物,包覆住牆面,視建築需求,有可能不只以一種植物包覆,而有多層牆面;阿美族便有竹屋是以壓竹條為外層內部包覆茅草讓牆面整體密封的做法。 [caption id="attachment_17127"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邵族家屋以箭竹、芒草混造牆面 邵族家屋以箭竹、芒草混造牆面。(圖片/Mata Taiwan)[/caption]  

5. 竹土混造牆面

竹土混造牆面受漢化影響較多,形似漢人的竹管茨,以竹桿或竹編為牆筋,再覆以泥土為牆面,密合度佳,但仍有部分的竹土混造牆面為避免牆面的泥土受雨水侵蝕,在外牆又覆上一層竹材來擋雨。 [caption id="attachment_17128"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卑南族祖靈屋的竹土混造牆面 卑南族祖靈屋的竹土混造牆面。(圖片/Mata Taiwan)[/caption]  

附註

  1. 用茅草、葦草蓋屋稱為「茨」,為「厝」之正寫。參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2019 年 4 月 10 日,取自: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yitib/frb/frb03833.htm。
 

資料來源

  1. 黃世孟、劉安平(2003)。《推展竹材建築與落實竹材科技補助研究計畫》。台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 〈噶瑪蘭族〉,《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2019 年 4 月 11 日,取自:http://www.dmtip.gov.tw/web/page/detail?l1=2&l2=61&l3=28&l4=138
 
本文原標題為〈泡過海水反而更持久!—台灣原住民以竹為居的百年智慧綠建築〉,本文原作者為史任捷,獲「台灣樣 TaiwanCode」授權轉載。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