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全台灣僅此一家!南排灣獨一無二的龜甲式茅葺頂建築

全台灣僅此一家!南排灣獨一無二的龜甲式茅葺頂建築

by kjmu

士文溪以南的排灣族,19 世紀末的建築形式已與北部排灣族石板屋類型有所差異,而呈現各自的地域性建築型態樣貌。主要有「內文式」與「牡丹式」兩種類型,這兩個區域聚落內建築群的配置較為鬆散,形成類似散村(註1)的聚落型態,與北部排灣族石板屋聚落集村型態的空間景觀有明顯的差異 [caption id="attachment_17013"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仿建的內文式家屋(攝影/許勝發)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仿建的內文式家屋(攝影/許勝發)[/caption]  

內文式建築

排灣族在士文溪以南的查敖保爾群(Caupupulj)及薩布立克群(Sabedeq)(註2)家屋為「內文式」建築。其家屋空間組成與北邊石板屋聚落的家屋相似,亦由主屋與前庭兩大部分構成,前庭以石板舖設,周邊不設座椅,部份家屋於前庭主屋對側之石砌高台中另設置戶外灶,有些家屋的豬舍則獨立設置於前庭旁。 主屋為前後分室,自坡地垂直開挖一畚箕型基地,左右兩側與後壁砌石為牆,內側則立以扁平寬木板,而前側亦立扁平的寬木板或石板為牆,但整體基地經常低陷於周圍土地之內,呈現有如半地穴建築之形態。 屋頂為特殊之龜甲式茅葺頂構造,台灣其他原住民族群並無類似之屋頂構造型態。龜甲式茅葺頂的建造方式乃由後室沿左右及後牆內緣約一公尺處豎立板柱,以室內穀倉的前緣為最高點,在每一對平行後壁的板柱間架上縱向弧狀桁樑,再以板狀桁條以一定間格順序橫向排列於弧狀桁樑之上,其前沿約為後沿之兩倍高。前室屋架之作法則於前後室的隔間牆頂端由兩端之側牆架上弧狀樑板,樑上再跨以上下一部份重疊之雙層弧狀板材成為密閉式之球蓋狀天花板,最後則將前後兩室之整個屋架頂敷以茅草,再圍以竹條並交互編結壓捆成龜甲狀外形,事實上這樣的屋頂外貌類似四坡頂(註3),只是無明顯之脊線,且前坡明顯較其他坡長。  

牡丹式建築

恆春半島四重溪流域的排灣族巴利澤敖群家屋為「牡丹式」建築。「牡丹式」家屋無明顯之前庭範圍,其主屋平面為矩形,屋頂為雙坡茅葺頂,牆身構造有竹木與夯土兩類型。內部格局大致分為兩種形式,一種為雙入口簷側入(註4),前後分室,中央有一開口相連,整體平面型態近似「內文式」家屋,但進深(註5)較淺,可能是「內文式」家屋的變形;另一種為三室橫列型,亦為簷側入,各室皆有獨立對外之出入口,中央為居間,兩側為寢房,各具有寢台、灶、儲藏空間等,並有通道與居間聯絡,由於空間格局類似漢式建築三開間(註6)的一條龍型態,且採用漢式土角牆構造及類似漢式廚房的傢俱配置,因而被認為是受漢族群影響的建築形式,但可能仍保有局部之傳統空間配置型態,譬如室內寢台及置物架配置方式便與漢式空間安排有所差異,相較於漢式空間的室內格局多呈現對稱且有左右側尊卑之分,以及個別空間的機能分化,牡丹式三室橫列型家屋內部空間格局並無對稱或左右尊卑之分,寢床、置物架、灶等傢俱多靠牆邊配置,個別空間的機能分化較不明顯。 整體而言,「牡丹式」建築可視為融合了其他族群文化的建築型態(註7)。 [caption id="attachment_17014"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仿建的牡丹式家屋(攝影/Mata Taiwan)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仿建的牡丹式家屋(攝影/Mata Taiwan)[/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7015"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牡丹式家屋屋頂為雙坡茅葺頂,牆身構造有竹木與夯土兩類型。(攝影/Mata Taiwan) 牡丹式家屋屋頂為雙坡茅葺頂,牆身構造有竹木與夯土兩類型。(攝影/Mata Taiwan)[/caption]  

附註

  1. 「散村」指住屋分散於鄉間田野的聚落型態,與住宅彼此緊鄰、分布集中的「集村」相對。
  2. 查敖保爾群(Caupupulj)範圍自屏東縣春日鄉士文(Seveng)以南至獅子鄉草埔(Supau)等部落,南邊的薩布立克群(Sabedeq)範圍自屏東縣獅子鄉丹路(Pasumaq)至新路(Tjua’avayan)等部落,包含內文(Tja’uvu’uvulj)。
  3. 「四坡頂」為漢式傳統屋頂形式之一,相較單坡頂與兩坡頂,四坡頂顧名思義有四面斜坡之屋頂,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共五脊組成。如廡殿頂、歇山頂,都是屬於四坡頂。
  4. 相對於入口設於山牆,「簷側入」指入口設於屋簷端的建築型態,等同日式建築所稱之「平入式」。
  5. 「進深」指一間房屋或建築從前牆皮至後牆皮之間的實際長度。
  6. 「三開間」為漢式基本房屋樣式之一,入口設在中間的大廳,左右兩側各有一房,即為一般所稱之「一條龍」。
  7. 尤其是漢族文化。
 

參考文獻

  • 許勝發(2016)。《魯凱族與排灣族傳統石板建築形式起源與地方性差異探討》(博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 千千岩助太郎(1960)。《台灣高砂族の住家》。東京台北:丸善株式会社南天書局。
 
本文原標題為〈南排灣族建築—台灣獨一無二的龜甲式茅葺頂構造〉,本文原作者為許勝發,獲「台灣樣 TaiwanCode」授權轉載。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