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從實驗小學畢業以後,卻沒有能夠繼續銜接的中等教育學校,且台東縣是卑南族各部落分佈的區域,卻除了 Puyuma 花環實驗小學以外,沒有其他民族教育學校。 為此,卑南族民族議會建議蔡英文總統與政府,「從台東縣開始,推動建立自小學至高中的 12 年一貫之卑南族教育體系,讓卑南族語與民族教育之學習環境有延續性」,以具體回應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及原住民族教育法之立法意旨。 傳統場域是民族教育重要場域,交還部落管理是轉型正義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從台東縣開始,推動建立自小學至高中的 12 年一貫之卑南族教育體系,讓卑南族語與民族教育之學習環境有延續性⋯⋯[/epq-quote]「巴拉冠」在卑南族傳統社會中是傳承部落教育及文化祭儀的中心,對於卑南族人而言有著非比尋常的重要性,是各卑南族部落傳統核心精神價值之所在,也是養成卑南族人格教育的重要場域。然而目前各部落「巴拉冠」傳統集會所,大多座落於公有土地上,少數則租用私人土地搭建,導致無法有效依部落需求推動,部落內的學齡前兒童之族語及民族教育。 若能讓學齡年前的卑南族學童,就近在部落內的巴拉冠傳統會所場域內,沉浸式學習族語與文化,學習效果將事半功倍。因此卑南族民族議會建請政府,現階段協助各部落先取得巴拉冠土地完整且永續之管理、使用權限,「且各級行政機關應有共識,對於未來部落公法人成立後,應朝將各部落巴拉冠場域之土地撥交部落公法人方向去通盤規劃,以落實土地轉型正義的第一步。」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卑南族人期待 12 年民族教育,卻憂心土地使用問題可以讓此願景充滿許多不確定性。本圖攝於大巴六九部落大獵祭。(Credit: Sheng-Shiung Hsu / CC BY-NC-ND 2.0)[/caption] 部落場所多位於公有地,限制民族教育推動 2009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評估台灣瀕危的原住民族語言,已將卑南族語列入瀕危語言中的脆弱等級。而今年 6 月 14 日公布施行《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確立台灣原住民族各族語言正式成為國家語言之地位,卑南族民族議會呼籲,推動卑南族語言及文化之保存與發展,是政府責無旁貸之法律委託義務。 卑南族民族議會建議,政府可以將 Puyuma 花環實驗小學轉型作為卑南民族語言暨文化發展之基地,「從民族教育自主發展之地位,持續強化卑南族語言教育之推廣、族語教材教案之研擬、卑南文史之紀錄、族語師資培訓、都市原住民返鄉體驗傳統文化等功能,更能彌補現階段體制內教育所無法達到之效」。 但現實而言,學校現址的運用受限於地上建物為台東縣政府所有,土地所有人為國有財產署,管理機關為台東縣政府,因此每年仍需經台東縣政府同意租用後,才能繼續行使用現址,對於推動民族語言及文化教育發展存在相當多不確定性,恐怕不利於持續推動民族語言及文化教育的目標。 卑南族民族議會建議蔡總統及政府行政團隊,能協助議會所指定之台東縣卑南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協調各級相關事業主管機關,將校現址使用之不確定性排除,以落實政府推動原住民族語言發展之目標。 文理數學外,體育藝術也應成為多元民族教育一環 最後,卑南族民族議會也提到這次卑南族人在世大運表現的亮眼成績,洪萬庭奪得 69 公斤級舉重金牌、陳晏宇於籃球銅牌戰狂轟34分,率隊擊敗俄羅斯隊。「這些激動人心的演出或表現非一蹴可成,政府應針對這些非傳統學科類型的特色項目,對卑南族之年輕世代提供培育機制及必要資源」, 但現行體制內教育多著重文理數學等學科發展,未能從學習者的需求出發,造成許多有志從事運動員、傳統工藝學習或音樂創作的部落青年,囿於家庭支援匱乏而中斷夢想,相當可惜。 卑南族民族議會認為,政府應該建立出體育、藝術、文化創作等特色項目的培育人才計畫,從既有學校體系的學習資源外,長期且制度性的提供特色項目人才的養成教育資源。如此以來,卑南民族教育將能更多元的發展,卑南族的年輕世代也可從擅長的領域、個人的天賦出發,創造出自己的人生,並體現豐富台灣多元文化的精隨。 [caption id="attachment_16075"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現行體制內教育多著重文理數學,卑南族民族議會認為政府應建立出體育、藝術、文化創作等特色項目的培育人才計畫。本圖攝於大巴六九部落大獵祭。(Credit: Sheng-Shiung Hsu / CC BY-NC-ND 2.0)[/caption]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