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女生可以勇敢,男生也可以柔弱嗎?我們是阿督,「姊妹」在部落裡的自在空間

女生可以勇敢,男生也可以柔弱嗎?我們是阿督,「姊妹」在部落裡的自在空間

by vanessa_lai

在這套西方社會依據性別傾向與性別氣質做出的分類,「姐妹」並不屬於上述任何一類,而是另外被創造出來的身份認同。   部落裡的反同意識 「法法菲妮」(fa’afafine)是在薩摩亞社會對第三性的稱呼,一般而言是生理男性,在日常生活裡穿女裝、扮演女性角色,他們不認為自己是同性戀,會與異性戀男性交往,是依據「展演」而來的特定性別 ; 北美原住民的雙靈人(two-spirit),通常被視為體內擁有男女兩種性別的靈魂的人,在部落會具有特殊的社會角色,像是巫醫或埋葬死者的工作。 Remaljiz Mavaliv(董晨晧)和《Mata Taiwan》分享,部落裡反同立場的人平時不會直接表態,儘管是因為宗教信仰而反同,但各部落或地區的長老教會又有不太一樣的立場。有的牧師避談敏感話題,或選擇用《聖經》的角度討論社會議題,委婉表示臺灣社會對於同性婚姻合法化可能還沒準備好,有的牧師堅持「宗教歸宗教、政治歸政治」, 認為同志是需要被改變的「習慣」。 Remaljiz 認為,反同的族人最大的焦慮是擔心群體不和諧、怕分裂,因此多半選擇私下評論,不會主動有大動作,如果在家族的 Line 群組裡,有一個親戚貼反同的輿論,其他人為了避免吵架就會直接換話題。Remaljiz 笑說,反同族人許多主張用的是宗教性言論,但可能不知道具體是《聖經》裡的哪段篇章,也幾乎沒有從引用傳統文化來談。他曾經試過要跟對方溝通、釐清誤解,「但對方經常是堅持立場,沒有要跟你討論的意思」。 「有些人是可以接受但不理解,還沒遇過從反對到支持,而是從支持到知道為什麼支持。」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女生可以表現得「很勇敢」,「但男性很柔弱是不行的」 。[/epq-quote]Remaljiz 回想兩、三年前,婚姻平權草案剛出爐時,也曾和父親討論過,當時父親沒有表明支持或反對,不過「可以理解身為同性戀,不想直接與異性戀發生關係」。 排灣族 Vuculj 群實行長嗣繼承制,由長子或長女作為繼承人,會被期望具有領導人的特質,「像貴族家族會有男同志、女同志,如果是第一個出生的,會被家裡人期望有義務承擔家庭事務的身份」,對於性別的期望卻有落差,女生可以表現得「很勇敢」,「但男性很柔弱是不行的」 。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排灣族 Vuculj 群實行長嗣繼承制,由長子或長女作為繼承人,會被期望具有領導人的特質。本圖為示意圖,非本文所指涉之任何人物。(Credit: Ken Marshall / CC BY 2.0)[/caption]   「男同志」是漢人用詞,「我們叫『阿督』」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他們不使用「男同志」來標示自己,是因為覺得「這是漢人在使用的詞」。[/epq-quote]Remaljiz 最近剛完成他在北排灣長老教會做的民族誌研究,這份研究源自於 2011 年以來,反對同志教育納入國中小學的真愛聯盟事件,以及串連多個宗教團體的台灣守護家庭聯盟(護家盟)反對多元成家法案。2013 年,郭美江牧師在傳道影片裡以激烈言詞形容同性戀是一種「網羅」或「巫術的權勢」。 這一連串在「信仰」包裝下的歧視,促使他想了解北排灣部落不同教會對多元性別、多元家庭的立場,以及「姊妹」在不同教會當中感受到的氛圍如何。不過,在本土研究 5 千餘篇的原住民議題研究裡,性別主題僅佔 35 篇,與「姐妹」相關的研究只有 2 篇,過去研究者探討的是 40、50 歲以上「姊妹」,但 Remaljiz 田野調查訪問的「姊妹」是很年輕的一群,約 18 到 25 歲。 「姊妹」這個詞可以從對話裡的引用,透露出其性別類屬或性傾向;有趣的是,Remaljiz 發現他們會用 adju(排灣語,好姐妹的互稱,音譯為「阿督」)來稱呼彼此,這是借用女生之間的稱呼方式。對話中提到心儀對象是異性戀時,會說他有「女朋友」,以此區隔和「姊妹」是不同身份的人,因此可以得知「姊妹」生理性別屬於男性,喜歡生理男性。Remaljiz 說,他們不使用「男同志」來標示自己,是因為覺得「這是漢人在使用的詞」。   在部落找到自在的認同空間 在北排灣的長老教會,不同年齡層的團契就好像學校的小團體分類,對於多元性別與多元家庭的討論氛圍也不同。他說,像北排灣可以分成四個空間來比較,分別是部落、學校、教會與家: 在部落因為人際關係緊密,「姊妹」會在長輩面前隱藏自己 ; 在學校可以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因此感到最自在;在教會則是青年團契活動時,「姊妹」之間彼此會知道身份 ; 而在家的空間,可能與兄弟姊妹相處很自在,但與長輩在一起就很不自在。這是大部分「姊妹」在四種空間的處境差異,不過也有少數不一樣。   雖然有部份不太友善的神職人員,會使用《聖經》來反對「姊妹」的存在,或隱晦地表達對「姊妹」的歧視,比如會說:「我很愛我的同志朋友,但不能接受她/他們的行為」,「姊妹」通常會以不理會的態度來面對,或藉由同志友善社團尋求對聖經的不同詮釋。 而特別的是,在北排灣的長老教會勢力龐大,作為一個具神聖性與合法性的空間,青年團契時間正好提供給「姊妹」們一個「合理的」聚會,對他們來說,教會是一個能夠展現自己、拉抬人氣的舞台,「姊妹」被教會排擠的經驗反而很少。 在田野研究的這兩年來,曾經發生過「姊妹」被家人帶去護家盟發起的凱道抗議,也聽聞一些教會發傳單動員人群北上,但也有令人雀躍的事,「有 4、5 個人還算和平的出櫃,其實家人也有在懷疑啦,但可以接受,」Remaljiz 說,今(2017)年 5 月的同婚釋憲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北排灣長老教會勢力龐大,青年團契正好給「姊妹」一個「合理的」聚會空間。圖為屏東達來部落長老教會遺址。(Credit: 賴鵬智 / CC BY-NC-ND 2.0)[/caption]   有些反同族人相信《聖經》對於生活的地位,似乎遠超過於對土地的連結 —— 在他們之中,有些人甚至認為基督信仰相對於部落是「較文明」的象徵,教會幹部也因此直接反映族人對社經地位的看法,如長老教會的團契會長、代議長老,會被視為讀比較多書、職業受尊重的身份,講話有影響力,而沒有信仰的族人則相對薄弱。 「像是狩獵或土地,明明會直接影像到生活權利的公共事務,以前沒有特別大聲,但相反的,對於同性婚姻反而表現特別積極,好像當社會議題和聖經特別有連結時,(反同族人)會很激動、覺得自己很有道理。」 這也是 Remaljiz 他研究性別以來的長久困惑,也不禁讓他好奇,若不是信仰基督但反對同婚的人,會是什麼理由。   延伸閱讀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