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學年原住民族教育概況分析」,以下將透過統計數據報告來認識當前原民教育的四個重要事實。 原民生選系休學,都與經濟考量有關 一、大專院校在學率仍低於一般生,近 5 年無明顯改善 在學率是評量各年齡層人口接受相對應層級教育之比率,從國小到國中,原民學生粗在學率(編按1)與一般學生無顯著差距,皆高達 98% 以上,而原民在高中的在學率 5 年來增加 0.7 個百分點。但原住民學生在大專院校的粗在學率僅有 51.2%,和一般學生落差達 33.9 個百分點,且原民學生在學率與 101 學年相比也只增加 0.3 個百分點。 二、原民學生休學率、退學率高,「經濟困難」是休學主因 104 學年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休學率為 8.0%,較一般學生高 2.1 個百分點。原住民學生休學原因中,除了工作需求與學業志趣的原因比率與一般學生相似,原民學生因「經濟困難」休學者就占 11.0%,一般學生因經濟困難而休學的比例僅 5.9%,此原因落差頗大。 原住民學生退學率則為 10.6%,較一般學生高 4.1 個百分點。原住民學生與一般學生退學原因相似,包括「逾期未註冊、休學逾期未復學」、「因志趣不合」、「因學業成績」、「因操行成績」,二者退學原因均以「逾期未註冊、休學逾期未復學」所占比率最高。 三、護理系是熱門科系,主因仍與經濟問題有關 據教育部分析,原住民學生就讀人數最多之科系為培養護理人員為主的護理系,主要是因為多所技職校院,如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慈濟科技大學等有設置專班或保障名額,並為原住民學生提供學雜費減免或生活費補助,協助及鼓勵原住民學生就學。 105 學年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就讀人數最多的前5大科系:護理學系(3,324 人)、企業管理學系(1,005 人)、幼兒保育學系(754 人)、資訊管理學系(495 人)、社會工作學系(484 人)。以就讀「民生學門」占 21.2%最高、「醫藥衛生學門」占 17.0%次之、「商業及管理學門」占 12.5%居第三,相較一般學生的熱門科系,則是「工程學門」與「商業與管理學門」為主。 四、大專校院目前尚無具原住民身分之校長 據統計指出,目前具有原民身份的教師僅佔全國教師數 1%(共2,357 人),隨著教育等級愈高人數愈少。而具原民身份的校長占全國校長人數之 3.9%,主要集中在國中小(花蓮縣 21.4%、臺東縣 21.1%、南投縣 12.8%),高中僅 5 位校長具原住民身分,大專校院則目前尚無具原住民身分的校長。 民族教育淪為一般教育附屬 當前官方統計結果,一方面呈現出原民學生與一般學生在指標上的落差,一方面也反映了原住民族在整體教育體制所處的邊緣位置,也源於在家庭收入、職業等社經地位的弱勢;這固然是結構性不平等問題,但某方面也揭露出《原教法》立法後的執行成效如何。 與其歸因於原民學生個人在教育體制的落後,我們至少應檢討到現行的原住民教育體制規劃本身可能存在哪些問題?賴俊兆即在〈從教育法規看現階段體制內原住民族教育的發展與困境〉一文,質疑批評《原教法》將原住民族教育區隔成「一般教育」與「民族教育」的二分框架:
- 「一般教育」的主管機關是教育部,「民族教育」則是原住民族委員會,權責劃分不明確,也難以分辨釐清預算編列的業務權責,造成實際執行有推諉卸責的問題。
- 把民族教育當作一般教育的附屬品,其實是對原住民族知識的否定,認為其不足以構成完整教育內涵。
- 這種二分導致「民族教育」淪為主流文化課程的附加、點綴課程,原住民學生在參與一般教育之外,需要另外花費時間及精神學習民族教育,甚至可能影響一般教育的學習效果。
- 以附加或附屬的方式推動原住民族教育,使課程中的原住民族知識流於「淺薄化、零碎化、邊緣化」。
- 在學率分成「粗在學率」與「淨在學率」:「粗在學率」定義為「所有接受教育的人口」佔「應接受教育年齡的人口」之比例;而「淨在學率」為「應接受教育年齡人口中實際接受教育人數」佔「應接受教育年齡的人口」之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