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1)的邊境由高山森林組成,在那邊居住著被泰國官方稱為高山民族的人民,創造了「山民」這樣的觀念體系,且政府常常以解決「山民問題」作為治理的用語,形成對他們的負面身分標籤,這樣的想法被植入泰國人民的心中,形成刻板印象。 被排除在泰國之外的「山民」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山民」被劃進非泰族的那類,排除在公民身分之外,泰族的民族主義將這些人視為異己,泰國就是泰族的土地。[/epq-quote]泰國是東南亞唯一沒有被殖民過的國家,當時的朱拉隆功國王想要引進西方的管理方式統治「暹羅」,而他看到的就是西方在東南亞殖民的情形,於是他開始對暹羅進行類似殖民的治理方式。這些統治階級的人大多留學過西方,對於社會文化的進步有一套「先進程度的排序」,住在邊境森林「山民」自然被歸類為最野蠻的代表,統治者以外貌與文化區分這些森林民族。 20 世紀前期開始進行人口調查,調查的一大目標是增進泰國的民族主義;一開始被歸類為泰族以外的人民有 20%,到最後一次一個的調查劃分後,刻意將泰族的人口比例提升,至 1947 年已剩下 6%左右的人為非泰族人口,因為這樣的民族主義擴散,更改了國名為「泰國」,「山民」被劃進非泰族的那類,排除在公民身分之外,泰族的民族主義將這些人視為異己,泰國就是泰族的土地。 在反共主義的那些年代,泰國被視為防止共產主義擴散的重要國家,鄰國寮國越南的高山民族有些加入共產黨,泰國邊境的高山民族與之相連關係密切,泰國社會相信這些人也會成為共產主義者,對其特別的防制。美國的態度也極為相似,這影響了泰國政府對他們的看法,從本來的「野蠻人」成為危險、有問題的,是泰國落後的麻煩製造者。邊境的共產主義者也煽動山民加入共產黨,建議其放棄原來的身分。 而透過電視、廣播媒體的播送,整個泰族社會更加深認定這些邊界的高山民族是有威脅性的民族,為此政府還成立了專門管理的國家機構,正是把他們畫分為與為泰族不同存在的「他者」。 爾後,教科書上對於「山民」的介紹就是森林的入侵者、鴉片生產者、破壞森林的遊耕者、共產主義的合作者、非法移民等多種令人覺得他們是各種問題來源。 連在自己土地生活都成了一種罪 1980 年代,國際開始興起保育森林環境的運動,對森林的想像不再是野蠻未開化,反而認為是一塊純淨、高尚的土地,於是各種森林保護法令出現,住在森林裡的山民對山地的任何開發都被汙名化,這些開發都成了犯罪,使山民失去原來的經濟活動,成為環境破壞的代罪羔羊。 國際情勢政治力量對泰國邊境的山民影響顯著,因為他們是種族、經濟等各方面的弱勢,國家對他們的態度也是不太關心,甚至是助長著社會對他們的負面刻板印象。 到了現代國際對人權概念的興起,泰國也致力於各族平等的教育思想,這些山民希望正名為「原住民」,並爭取他們在泰國應有的權利,並歸還公民身分,可惜因為人數劣勢上,很多想要爭取的權利並沒有那麼順利,泰國社會對他們依然存在著負面的想像。 雖然泰國並沒有被西方國家所殖民,但這群邊境高山森林的住民就如被泰國政府殖民一般,處於國家劣勢的地位。 (本文作者為楊舒涵,原刊載於《Geogdaily.地理眼》,原標題為 〈【泰國】「山民」-未被殖民國度中的殖民〉,內文小標為《Mata.Taiwan》編輯所加。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附註
- 2006 年泰國發生政變後,通過 2007 年憲法,規定由軍隊控制的選舉委員會指定參議院 160 席中的 84 席,其餘議席中的絕大部分也由各地的選舉委員會指定;並且通過法院限制原泰愛泰黨議員參選而控制住眾議院,進而控制政府官員的選擇。由於軍隊是忠於泰國王室,因此,通過政變,泰國王室重新控制及主導泰國的軍政大權。 現任泰國總理為巴育.占奥差(ประยุทธ์ จันทร์โอชา),於 2014 年發動軍事政變,是泰國首位發動政變後獲委任為正式總理的皇家陸軍總司令。
- 蕭文軒、顧長永 2011。權力與抵抗:泰國「國家-高山民族」關係的探析。問題與研究50 (4): 8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