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太平洋地區原住民醫師大會」(Pacific Region Indigenous Doctors’ Congress,簡稱 PRIDoC)是太平洋地區最重要的原住民醫師團體,每 2 年由各會員國輪流舉辦的國際醫療衛生會議,讓來自美國、夏威夷、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及台灣的原住民醫療從業人員與專家學者有機會共同討論原住民族的健康議題。 本屆大會由紐西蘭毛利醫學從業者協會(Te Ohu Rata o Aotearoa,Te ORA)於 2016 年底主辦,《Mata・Taiwan》也全程採訪,從種族歧視、倡議、照護/自我照護/同儕支持、去殖民化及未來轉型等五大主題紀錄此次會議。 氣候變遷是近年來最熱門的全球性議題之一,雖然大多時候被當成一個獨立的議題來談,但事實上氣候變遷所衝擊的層面幾乎是無所不包,有越來越多人注意到氣候變遷議題在各個領域中的重要性。 在這一次(2016年)的 PRIDoC 中,也特別將氣候變遷與原住民族健康之間的關係列為重要議題之一,並希望透過大會,凝聚出各會員國對外界宣示的集體宣言與後續行動策略,要讓國際世界正視氣候變遷對原住民族健康所帶來的衝擊。 當前許多國家均已在著手研究氣候變遷對原住民族會產生多大衝擊,本次氣候變遷議題工作坊的主持團隊也名列其中 —— 奧克蘭大學的 Rhys Jones 博士、奧克蘭地區衛生局的 George Laking 博士,以及 Otago 大學的 Paula King 博士,正努力理解氣候變遷對原住民族健康究竟帶來哪些衝擊,並積極向外倡議此議題的重要性。 全球氣候變遷,原民社會首當其衝 氣候變遷會對人類健康帶來影響這個說法,相信大家都能想像與理解,但與土地連結最深的原住民族在這個陳述底下,卻往往是受衝擊最大、承受風險最高的一群。由於原住民族被殖民的歷史經驗,導致原住民族在土地、自然資源、居住、文化、生存、經濟、社會等權利長期被剝奪,這些相對被剝奪使得原住民族在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時比其他族群承受更高的健康風險。 這是因為隨著生活區域與社會經濟條件不同,不同族群面對氣候變遷衝擊的風險程度也就不同;例如對許多生活在南太平洋小島上的原住民族來說,氣候變遷對於健康與生活的威脅是更為直接強烈的,像是原住民人口大約佔總人口 5 成的斐濟,就不得不嚴肅面對全球暖化所致的海平面上升對土地以及族人生命安全的威脅。 回顧台灣經驗,相信大家對於 2009 年莫拉克颱風及其外圍環流所導致的八八水災還記憶猶新,莫拉克所帶來的極端降雨量對中台灣及南台灣造成嚴重的災害,而像莫拉克期間這樣的極端降雨已被證實與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有關。八八水災的災區並不全是山區,但以災難對居民所造成的衝擊程度來說,居住於山區或近山區的居民受到的衝擊大於居住於平地地區的居民,而這當中有非常高比例是原住民族部落及族人。 居住於山區也許是部落社群長久以來遷徙移動的選擇,但也很可能是因為其他生活空間已飽和或需要較高經濟能力支應;當然,以台灣的情形來說,歷代政府的政策也可能導致現在不同族群地理分布的結果。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部落會被迫集體遷村,離開自己的土地以換得更安全的生活,但政府所指定的新居地卻未必是真正安全的。[/epq-quote]氣候變遷在人類社會裡產生的衝擊是全面性的,對人們健康的衝擊也是 —— 除了立即可聯想的生理衝擊之外,心理健康也是必需要被關注的層面。例如失去傳統領域的原住民族只能被迫遷往沒有人願意使用、不適合居住的地方生活,或是在面對自然災難時失去過去運用土地或自然資源避險、遷移的選擇權,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原住民族的健康。 在台灣,許多發生土石流後的部落會被迫集體遷村,離開自己的土地以換得更安全的生活,但政府所指定的新居地卻未必是真正安全的(例如新好茶的例子)(編按1);只是另一方面,部落族人也常無法運用祖先留傳下來的安全選址智慧來進行搬遷,因為土地早已從原住民族的手上流失,變成其他人私有或不得任意使用的國有地,每當颱風豪雨,部落就必須面臨極大的生命威脅與心理壓力,而被迫離開家鄉、永遠失去土地更是許多原住民族心裡永遠的痛。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政府所指定的新居地未必是真正安全的;另一方面,部落族人也常無法運用祖先留傳下來的安全選址智慧來進行搬遷。圖為風災前的新好茶部落。(Credit: Yi-Lin Hsieh / CC BY-NC-ND 2.0)[/caption] 危機是契機,跨族群合作可改善族群健康處境 氣候變遷對原住民族健康帶來威脅是事實,但工作坊的主持人同時也提出了一個相對積極的觀點:危機亦是轉機,透過倡議行動,氣候變遷同時也可能是促進原住民族健康權利的契機。 當我們將健康視為一種人人都享有的權利,氣候變遷及其所帶來的影響是削弱這個權利的,因此政府有責任要積極面對氣候變遷,有義務大幅度且快速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之間政府的各項行動也必須是促進而非侵蝕原住民族權利的 —— 對原住民族而言,面對氣候變遷,政府所採取的必須是「氣候—健康—公平」的三贏策略,政府必須要與原住民族建立夥伴關係,支持原住民族適應氣候變遷,而這一切都需要原住民族自決與對原住民族知識的重視。 相較於 PRIDoC 大會如此強調氣候變遷對原住民族影響的倡議行動策略,以及醫生作為相對優勢的社會角色所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台灣的健康議題似乎多仍停留在比較實務操作面的討論,少有人投入相關倡議此層次之中。 當然,解決生活中直接碰到的問題是重要的,但如果少了從權利或政策層次的倡議力量,那麼我們就可能會永遠有解決不完的問題,直到真正的問題根源被處理 —— 原住民族所面對的權利剝奪與不平等,也就是去殖民化。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在台灣,不同學科之間經常是完全互不干涉也互不了解合作的,但在當代,許多議題其實早已是跨領域的存在。[/epq-quote]PRIDoC 工作坊中,很重要的任務是要透過成員的討論,擬定出一個宣言以及後續的行動策略,作為對外倡議的集體力量。大家紛紛提出不同的想法,例如 One health(共享健康)的健康觀點 —— 包括人、動物、與環境健康(編按2);必須串聯全世界原住民族的力量,讓彼此都意識到氣候變遷的重要性,以及原住民族在此議題中的角色是什麼;透過更多的科學實證研究來證實氣候變遷對原住民族健康確實造成衝擊,而原住民族知識有可能是解決方案之一;對原住民醫學生進行培力,讓他們能夠保持原住民性等,打開與會者對此議題領域的想像。 在台灣,不同學科之間經常是完全互不干涉也互不了解合作的,但在當代,許多議題其實早已是跨領域的存在。 正如同大會最後一日所提出關於氣候變遷與原住民族健康宣言的初稿 ,內容圍繞著殖民化/去殖民化、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自決等關鍵字,也提到原住民族與非原住民族之間,必須發展和保持有意義的合作夥伴關係,共享並恢復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以作為回應氣候變遷的必要基礎。 變動中求發展,是原民知識運用的未來挑戰 面對氣候變遷,全世界都有健康風險,只是不同群體之間的風險程度並不相同,原住民族更是首當其衝,台灣的原住民社群應該更積極地意識到氣候變遷與原住民族以及健康之間的關係,並試著從自己的知識體系當中,找出未來的可能解答 —— 但同時值得留意的是,當我們積極在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中尋找可能解答時,是否也不能過度被所謂的「傳統」框限住(正因此筆者不會以常見的「傳統知識」一詞來指稱我所認為的「原住民族知識」)? 畢竟當氣候環境早已不是過去祖先發展出知識體系的那副模樣,當代的我們也必須正視一個事實:過去所累積的知識可能不足以完全應付未來變化的可能性,同時當代社會、經濟與國家的發展模式,都可能會影響從今以後原住民族知識的內涵與運作方式。 原住民族既是存在於當下、也是隨著當下變化的,如何在變動之中讓族群得以永續發展下去,將會是我們的一大挑戰。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過去所累積的知識可能不足以完全應付未來變化的可能性,如何在變動之中讓族群得以永續發展下去,將會是我們的一大挑戰。圖為莫拉克風災後的高雄桃源。(Credit: sun_line / CC BY-NC-ND 2.0)[/caption] 編按
- 1980年,臺灣省政府經評估後,以地形不適居住為由,將魯凱族人自舊好茶部落(Kuchapungane)遷村至新好茶部落(Tulalegele);但對於當初反對從舊好茶部落搬遷至新好茶部落的族人而言,「新好茶(海拔 230 公尺高)屬於他們空間觀念中的 labelabe(500 公尺以下處),氣候濕熱、容易生病、能夠獵捕的動物種類少且缺乏社會意義,且每逢雨季就會洪水氾濫、有許多土石崩塌地形,又是以前魯凱族與排灣族的古戰場,流傳許多血腥的記憶。因此,對族人而言,通常不會至此開墾或多做停留,缺乏傳統領域的認同。」(參見:〈雲豹傳人的離/返鄉之路:好茶遷村史〉)
- 「One Health」為一醫學概念,指人類的健康,與動物、環境相互依存,為了達到全體的最佳健康,人們需進行全球、全國乃至在地共同合作的努力。
- 醫療不該與文化敏感度脫鉤!更好的原民醫療服務,該從醫學教育扎根
- 面對痛苦,才能開始療癒的藝術──‘Āina Aloha,夏威夷一場文化創傷與藝術治療的對話
- 世界變了,草沒了,文化也消失了
- 探尋好茶石板屋群背後的 5 千年科學密碼:原來每處老地名都可能是老祖宗的古老地理資訊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