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早就想要紋面了,只是在這之前想先成就一些事,包括(在海軍)服役 20 年。」 毛利族人 Rawiri Barriball 表示,根據軍方規定,在接受紋面之前,他得先通過紐西蘭皇家海軍的安全檢查(security clearance),「我想原因是因為我的工作是位海軍陸戰隊成員,在世界各地支援協助時,需要面對面接觸很多人群,他們看到 moko 這樣的東西可能會嚇到吧,我猜。」 Moko 紋面不只是刺青,更是社會階級崇高的象徵 [caption id="" align="alignright" width="400"] 在毛利族的傳統裡,只有領袖或部落地位崇高的族人,才有資格紋面。(圖片/Andrew Eason,CC Licensed)[/caption] moko(或作 tā moko)在毛利語的意思是「紋面」,和一般刺青一點也不同:一般刺青的毛利語是 kiri tuhi(意為「在皮膚上書寫」),但只有遵循毛利文化脈絡、由毛利族紋面師作於毛利族人身上的刺青,才可以叫 moko。不只紐西蘭毛利族,許多太平洋南島國家都有紋面文化,事實上刺青一詞的英語 tattoo 便是來自大溪地語的 tatau,意思是「畫畫」。 在毛利族的傳統裡,只有領袖或部落地位崇高的族人,才有資格紋面,並且需在紋面前進行對應的儀式;反而沒有紋面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社會階級較低。也因此毛利族的紋面與漢人文化作為懲罰罪犯的「黥面」概念完全不同。紋面者通常為男性,但也不乏有女性紋面,但女性一般只紋嘴唇與下巴,不像男性會紋整臉。 毛利語稱紋面師為 tohunga tā moko,他們的地位非常神聖崇高(tapu);經由每位 tohunga 的巧手,將美麗的紋面在紋面者的臉上刻畫出來,傳統設計多以曲線為主要設計概念,但每張紋面都完全不同 ── 據說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張毛利族紋面是完全一樣的,每張紋面都代表了紋面者的家族脈絡,以及他們與祖先的連結。 或許現在聽來有點駭人,過去由於 moko 紋面如此尊貴,當紋面者過世後,他的家人還會將他有紋面的頭顱以樹脂、鯊魚油等材料製作成木乃伊保存起來,並在特殊祭儀時帶出來展示。 衰微一世紀,毛利紋面待世人重新了解 只是 19 世紀白人來到紐西蘭後,傳統 moko 紋面文化就逐漸式微。一直到 20 世紀末,隨著民族意識抬頭,新世代的毛利人又開始接受 moko 紋面。紋面工具也從過去的信天翁骨與鑿子,演變為現代的機械刺青工具,相對較安全衛生,但面紋也較不深刻。 但對於 Rawiri 這樣的當代紋面毛利族人來說,要克服的不僅是工作單位的接受以及肌膚之痛,還有一般人的異樣眼光。 「你可以看見他們的反應,甚至肢體語言。這我其實已經有心理準備,但人們跟你說話的態度還是跟以前不一樣。」 Rawiri 才剛完成 moko 紋面,並將在 1 月底回軍中服役,順便展示他新的「榮耀」,也期待他的決定可以讓越來越多人了解毛利族的紋面文化,「我知道有人批評 moko 紋面者…… 但我相信如果越來越多人如此,moko 紋面終將被正常看待。」 (新聞來源為《Newshub》,由《Mata ∙ Taiwan》編譯。) [caption id="attachment_12416"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20 世紀以降社會氛圍改變,越來越多當代毛利人回復傳統 moko 紋面。(圖片來源/Pixabay,CC Licensed)[/caption] 參考資料
- Tā moko(Wikipedia)
- Mokomokai(Wikipedia)
- MAORI TATTOO(Zealand Tattoo)
- Maori Tattoo: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Ta Moko(maor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