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下次記得留錢給孩子吃飯」四個南迴返鄉青年,四個不同方式述說留在部落的美好

「下次記得留錢給孩子吃飯」四個南迴返鄉青年,四個不同方式述說留在部落的美好

by vanessa_lai

除了建築與馬路的修復,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重建原住民的文化與經濟。 在依賴政府補助的經濟重建以後,推動在地的產業發展,將考驗部落的人際網絡自主協商、取得共識的過程,並經由培力挖掘地方特色,從生產技術、產品行銷到通路推廣等,逐漸開展部落新生成的想像。 部落產業一直無法迴避的問題,便是部落青年人口的流失,形成產業推動的關鍵門檻。近年政府推動鼓勵青年返鄉的培訓計畫,或是出於對部落文化的認同,鼓勵愈來愈多原民青年返回原鄉投入文創、農產品或旅遊的推廣;但如何看見部落的需求,利用有限資源解決困境 ── 更重要的是,能在復振部落文化的同時,還能引導外地來訪的人做到尊重、欣賞部落的文化,都是每一位返鄉青年將會面臨的挑戰。   這次我們到台東縣大鳥部落、安朔部落與賓茂部落,訪問 4 個在地品牌的案例,從災後重建到返鄉青年創業,看看部落族人如何各自透過不同方式兼顧部落體驗與傳統文化,為家鄉實現多元的可能。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大鳥部落「笆札筏文化發展協會」布工坊的後背包、手提袋、錢包不僅外觀簡約大方,布料厚實、觸感舒適,深深吸引人注意。(攝影/Vanessa Lai)[/caption]   大鳥部落:笆札筏布工坊提供部落婦女穩定工作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笆札筏布工坊不只是有部落特色的文化產業,在部落災後重建的意義上,更是兼具學習與行銷的平台。[/epq-quote]大鳥部落的族人為了重建家園,在災後積極推動「笆札筏文化發展協會」,並建置了大鳥布工坊。還沒踏進布工坊室內,就會被門口桌上展示的後背包、手提袋、錢包等精緻的設計深深吸引,不僅外觀簡約大方,布料厚實、觸感舒適,透過大面積留白的基本色,突顯了排灣族傳統圖騰刺繡的獨特性,包內也貼心設計了方便整理的格層內袋。 手工包的設計利用紅、黃、綠的基本色調,搭配大鳥部落的圖騰;笆札筏文化發展協會的理事長王曉彤會向客人介紹圖騰的編織其實是排灣族貴族才能擁有的公主編,因此是在大鳥部落才能買到的特色包款。布工坊另提供串珠手環與小米酒袋的 DIY 體驗課程,但王曉彤說這其實沒有賺到錢,主要是給客人「好玩的感覺」。   除了接待團客,布工坊有時也會接客製化的訂單,並透過臉書社群經營,持續從線上擴展到線下的客源。 王曉彤自信地笑說,這些都是「部落的 LV 包」── 有別於過去在紀念品商店看到部落文創產品模版化的風格,布工坊的包包是來自部落媽媽相互支持的力量,透過技術培力與設計師的指導,靠著客人的口碑逐漸打響知名度。 「第一年是好玩,也是一個課程,凝聚大家的力量,提供大家一個心靈、空間與意見交換的地方」,第二年布工坊開始加入勞動部的培力計畫,2012 年起為期 3 年的輔導訓練,讓部落媽媽學習車縫的工作技術;王曉彤認為這 3 年非常重要,為布工坊打下了自主的基礎,但還是要面臨欠缺訂單的困境,歷經失敗與改進的磨練過程。現今走到第五年,希望透過客人之間的口耳相傳,吸引更多遊客來看見部落的美好。   目前共同參與製作的有 7 位部落媽媽,而刺繡班有 12 人,提供給無法外出工作的部落媽媽穩定工作的機會,在家庭以外的時間或假日工作的方式,為了應付大量訂單。王曉彤強調,「備料是非常重要的部門,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要協助刺繡的部分」,沒有備料就無法支應手工包的車縫,而備料的加工也是適合部落媽媽帶回家處理的工作。 笆札筏布工坊不只是有部落特色的文化產業,在部落災後重建的意義上,更是兼具學習與行銷的平台,培力大鳥部落婦女持續而有彈性地抽出時間學習縫紉技藝,並結合傳統文化應用在手工藝的創意上。 相對於臨時工的就業機會,布工坊讓部落婦女得以發展出自己的生活技能,也開闢較長期、穩定的安心工作機會,以有效解決生活經濟困難的問題。 相關網址 ► 大鳥部落笆札筏布工坊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笆札筏布工坊持續培力大鳥部落婦女有彈性地抽出時間學習縫紉技藝,並結合傳統文化應用在手工藝的創意上。(攝影/Vanessa Lai)[/caption]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有別於過去在紀念品商店看到部落文創產品模版化的風格,布工坊的包包是來自部落媽媽相互支持的力量。(攝影/Vanessa Lai)[/caption]   安朔部落:有了產銷分工,樊事用心小米園更專注生產品質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有幾個青年回來了,只不過他們回來還沒找到方向,我想說把他們留下來,不要只是短暫的停留。[/epq-quote]在台東南迴地區的餐桌上,讓遊客比較熟悉的特色美食是「小米粽」:將小米與豬肉,用葉片包裹後水煮,就是日常生活與過去祭儀常見的食物。 不過儘管很多人吃過小米,卻可能不知道小米的模樣,以及不同品種各適合哪種生長環境。 樊永忠就是種植小米與紅藜的返鄉青農,他將小米園取名為「樊事用心」,也是在勉勵自己要凡是用心。走進田地,可能一時無法分清楚雜草與小米,樊永忠拔起兩株植株,詢問大家哪一個是小米,卻又搞笑地說「兩個都是草」…… 接著才在眾人的爆笑聲中教大家指認,小米梗是紅色的,而一般的草是全綠的,「小米一株只有一根,除非中間的芯被吃掉才會從旁邊長,這個(草)不一樣,中間有,旁邊也會長。」   談起起初為什麼會響應政府推動青年返鄉的政策,樊永忠說自己的心一直在部落,「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看到霓虹燈會緊張,所以想回來找沒有霓虹燈的地方」。他笑說當初 5 年前剛回來時選擇了養雞,雞張開眼睛就吃,卻一直沒有吃飽,多吃卻也沒有長到肉。也因為沒有自有品牌,很難把雞肉推銷出去。 儘管如此,樊永忠對務農一直有個堅持,「不管是小米、地瓜、紅藜,我就是要看到以前我外公種的東西,我才要種」。 他提到自己一開始進田裡並不會打赤腳,「可是我想到我的 vuvu(外公)就是這樣,我想要效法他的精神」。現在他同時也在阿朗壹古道擔任講解員,同樣會打赤腳走在古道上。 採取有機農法要承擔產量或蟲害的風險,樊永忠仍堅定持續進行,而且還「越做越高興」;在今(2016)年歷經 9 個月的政府輔導後,12 月初剛拿下「台東縣南迴小米產業示範區推動計畫」30 萬元的創業獎金。部落裡的 vuvu 沒有耕作能力時,就會請他幫忙代耕,vuvu 還特別跟他說「(代耕)不用錢(土地租金),只要讓我的土地不長雜草就好。」   目前有了南迴合作社協助銷售與推廣,總算讓樊永忠可以更專注生產品質。 他認為有專業團隊的輔導很重要,「那時候我都是自己做,現在我有能力,願意拉大家一起來」。樊永忠觀察部落有在漸漸地改變,「因為有幾個青年回來了,只不過他們回來還沒找到方向,我想說把他們留下來,不要只是短暫的停留。」 身為安朔部落採行有機農法的先行者,樊永忠打算將自己這幾年如何種植並改善生態平衡的經驗,傳授給後來回來的青年,並分享推廣小米產業的相關合作管道與資源,期許部落年輕人既然決定返鄉,就應該可以好好地長駐在部落。 相關網址 ► 樊事用心雞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00"] 身為安朔部落採行有機農法的先行者,樊永忠打算將自己這幾年如何種植並改善生態平衡的經驗,傳授給後來回來的青年。(攝影/Vanessa Lai)[/caption]   賓茂部落:講蜜蜜小餐館用秘密家常菜凝聚人們的心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連續偷了好幾次,以為阿嬤沒有發現。直到後來有一天阿嬤登門拜訪,用族語和阿公說「下次喝酒醉前要記得留錢給志偉吃飯」。[/epq-quote]講蜜蜜小餐館老闆陳志偉原先是部落青年會的會長,在卸任之後,也曾想過做酒吧或咖啡店,但最後還是決定做餐館;因為從小就喜歡自己做菜,也想起部落長輩自家種的菜都很難銷出去,「如果開(餐館)的話,部落長輩的菜我就可以直接收購,幫他們用不一樣的手法呈現傳統食物。」 為什麼不做「風味餐」? 陳志偉提到自己曾經在一家溫泉業者的廚房工作,當時被期待做風味餐,「我發現做風味餐,外面來的遊客會來吃一次,他會去嘗鮮,會覺得很特別,但他絕對不會把風味餐當成『正餐』,三餐可以吃的」,陳志偉觀察到做風味餐的餐館會倒閉正是因為客人不會再回流,因此思考怎麼把原住民傳統食材改良用新的方式呈現。 像是把漢人會吃的鹹蛋融入部落的南瓜,烤山豬肉搭配涼拌青椒以解油膩;自小愛吃的料理芋頭羹有軟爛口感,可以夾進麵包裡享用。他還自創了樹豆炒飯,「很多長輩種的樹豆一直銷不出去,大家(遊客)每次都覺得來吃樹豆就是跟排骨加進去」,於是陳志偉想到將樹豆和部落的香椿醬拌在一起,不僅很提味,「增加了飯量,飽足感也很夠。」做出來後,也很受客人喜愛。   陳志偉說「講蜜蜜」是很直覺的命名,因為感情好的人才會互相講秘密,他希望餐館也可以創造出這種人際的親密連結。講蜜蜜餐館外觀的色調與擺設溫馨,有像回家一般的親切感,是依據部落的概念設計:橘色象徵年輕人,表示部落的心臟 ; 藍色代表部落靠近海洋 ; 石頭牆則象徵土地。 這家餐館的建築也有一段秘密的故事:以前房子的主人是部落的一位阿嬤 ── 陳志偉小時候與外公一起住,有時外公喝醉,陳志偉自己肚子餓想學做飯,卻因為忘記加水而弄壞電鍋;後來想加菜,經常會翻牆到阿嬤家裡旁邊的小田地偷拔小白菜,連續偷了好幾次,以為阿嬤沒有發現。直到後來有一天阿嬤登門拜訪,用族語和阿公說「下次喝酒醉前要記得留錢給志偉吃飯」。 陳志偉回憶,阿嬤後來租房子時不租給別人,但決定租給他,在前陣子坐輪椅回來看房子時,發現與原先荒廢的空間差異很大,讓她驚訝到認不出來。 相關網址 ► 講蜜蜜小餐館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講蜜蜜小餐館不作風味餐,而是思考怎麼把原住民傳統食材改良用新的方式呈現。(攝影/Vanessa Lai)[/caption]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把漢人會吃的鹹蛋融入部落的南瓜,烤山豬肉搭配涼拌青椒以解油膩,陳志偉的部落家常菜深很受客人喜愛。(攝影/Vanessa Lai)[/caption]   賓茂部落:Patagilj 自有品牌是重建部落話語權的起點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過去種小米被收購要看盤商臉色,現在透過建立自有品牌重建話語權,「以前 1 公斤 30 幾塊,現在收購 1 公斤 120 塊」。[/epq-quote]Patagilj 在排灣族族語代表「起點、源頭」的意思,表示將肩負傳承部落傳統文化的使命,是高世忠與弟弟高世哲返鄉創立的品牌,推廣在地農產品,將小米、樹豆、紅藜與洛神花融入部落風味餐;而高世哲還透過調酒技術發展出以小米酒為基底,酸甜口感搭配洛神花、水果等調製成風味獨特的小米酒系列調酒。 高世忠回想 3 年前金峰鄉的小米推廣計畫剛結束時,感到有點惶恐,「很怕計畫結束了,什麼都沒了」。後來看到調查員到處拜訪,詢問老人家有什麼需要幫忙的,發現其實部落產業還有需要精進的地方,「包含種植、加工、行銷的部份」,於是與產銷班慢慢學習。他說,以前可能只是簡單地用夾鏈袋包小米,現在會注重怎麼包裝讓客人感覺是乾淨、看了會舒服的。   目前產銷班會提供肥料給契作的農民,還有積點紅利制,參與掃地、除草或展售、義賣活動可以積點,讓農民除了收成以外,建立配合度與參與感。「這個小米計畫讓我們(返鄉青年)看到不是只有單純的買賣,還有怎麼學習別人怎麼失敗、怎麼成功」,高世忠坦言,以前會以為自己想規劃的就等同於消費者想要的,但參與計畫觀摩各式各樣的經驗以後,改正了這種觀念。 他認為「回歸農民」很重要,過去種小米被收購要看盤商臉色,現在透過建立自有品牌重建話語權,「以前 1 公斤 30 幾塊,現在收購 1 公斤 120 塊」;也因為食安意識建立起來,翻轉被盤商砍價的命運。   Patagilj 原先是髒亂的閒置空間,今年還遇上颱風的摧殘;經過部落青年協力整修,鋪上草皮,架起竹子屋頂,從去年只有室內的小酒吧、展售區,現在延伸到戶外的餐桌、演奏音樂的空間,持續開發多角經營的潛力。今年夏天還剛搭起「遊客服務中心」的招牌,可以說是階段性的成績獲得認可。 「我們村莊裡面的人在看我們這些年輕人怎麼樣把人拉進來,大家都說我小米賣得不錯,但是可能沒看到實際的店面、怎麼接待(客人)」,對高世忠來說,Patagilj 是讓部落族人一起參與、見證在地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重要空間。 最後,他輕鬆笑說承蒙大家照顧,上個月才剛從虧轉盈,終於可以付基本薪水了,期望「要做給大家看(Patagilj)怎麼撐住」。 相關網址 ► Patagilj – 起點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Patagilj 原先是髒亂的閒置空間,經過部落青年協力整修,從去年只有室內的小酒吧、展售區,現在延伸到戶外的餐桌、演奏音樂的空間。(攝影/Vanessa Lai)[/caption]   近幾年漸漸有不少青年返鄉務農,但又不僅僅是順應自然生態的務農,更結合自己的興趣或其他型態的工作,形塑了「半農半X」的面貌 ── 這個「X」可以是 Patagilj 的小酒吧+風味餐+展售區,或是樊永忠的小米園+導覽員,抑或是突破既有部落風味餐印象的講蜜蜜小餐館,以及彰顯自主協力平台意義的笆札筏布工坊。 每種返鄉青年的努力突破,都讓部落返鄉創業或災後重建產業的議題能有更寬廣、多元的想像與可能。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Vanessa,讀社會學、人類學的大學生。現為《Mata‧Taiwan》特約記者。
[AdSense-A]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