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開歷史,我們這才發現:萬聖節從舉辦日期到化妝遊行、挨家討糖等習俗,無一不源自凱爾特人幾千年以前的文化 ── 原來萬聖節骨子啊,竟然是一個藏在外來信仰面具下的不折不扣原住民傳統節日! 萬聖節,原是凱爾特人的萬鬼節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每年在 Samhain 之後,世界將進入更黑暗的另一個半年,此時此刻,也是人與鬼怪精靈最接近、有最多互動的時刻。[/epq-quote]一般認為萬聖節源自歐洲的凱爾特人,至今這些原住民族都還是用原來的族語稱呼萬聖節,例如凱爾特語族北支的愛爾蘭人稱 Samhain,蘇格蘭人稱 Samhain 或 Samhuinn,曼島人稱 Sauin,原意均是指「夏日的盡頭」(註1)。而屬於凱爾特語族南支的另外一群凱爾特人也有一模一樣的節日,如威爾斯人稱 Calan Gaeaf,康瓦爾人稱 Kalan Gwav,而不列塔尼人則稱 Kalan Goañv,原意則是「冬天的節日」。 古凱爾特人將一年分為四個季節,各自有對應的節日(註2),其中又以 Samhain 最為重要,傳統上在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1 日間慶祝。凱爾特人相信每年在 Samhain 之後,世界將進入更黑暗的另一個半年,此時此刻,將是人與鬼怪精靈最接近、有最多互動的時候。 這些靈魂或妖精,愛爾蘭人稱為 Aos Sí(蘇格蘭人稱呼相同,但拼為 Sìth),是人們又畏又敬的存在,有些地區甚至視 Aos Sí 為降格的神靈。於是在 Aos Sí 四處遊盪於人間的 Samhain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食物飲料來討好祂們。Aos Sí 在威爾斯人的版本則是一種名叫 Yr Hwch Ddu Gwta 的惡魔,會在夜晚吞食人們的靈魂。 此時 11 月初,正值秋收剛完成的時節,各種豐收的農產品也成了人們最常獻給 Aos Sí 的供品,而即將盛產的蘋果和核果也常見於祭祀,這些元素在現今的萬聖節仍可看到。例如凱爾特人崇拜五角形作為富饒的象徵,而羅馬人傳入的蘋果正合此意,於是在凱爾特地區衍生為「咬蘋果」(apple bobbing),作為未婚女子預測姻緣的算命方式;直至今日,加拿大的愛爾蘭移民區 Talamh an Éisc 仍將萬聖夜稱為「咬蘋果之夜」。 另外篝火也是 Samhain 最重要的元素。愛爾蘭人相信火、煙與灰燼有保護、淨化的作用,一則說是太陽形象的轉化有關。除了在 Samhain 期間生篝火,有些地方還會以 Samhain 的神聖篝火點燃火炬,擺設在住家四周以作為保護;也有人說這些火炬是為了引導 Aos Sí,為這些亡靈指路。蘇格蘭人還會從篝火取灰燼,塗在臉上,以扮演這些靈魂,並且在 Samhain 期間在街上遊盪。據說裝扮成亡靈可以保護生人不受祂們侵擾,或說是扮演「冬日古老的靈魂,在街上討物以換來好運」。 凱爾特神話常敘述每年在 Samhain 之後,「亡靈的節日來臨」、「通往地底世界之門從此敞開」。於是 Samhain 這個凱爾特人夏末的節日,儼然像東方人的中元節或百鬼夜行,可說是一個「萬鬼節」。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99"] 常人以為南威爾斯人 19 世紀發展出的扮鬼(Mari Lwyd)遊街習俗是在聖誕夜,但其實他們也會在萬聖夜(Ysbrydnos)進行,以趕走惡靈。(圖片/Wikimedia Commons,CC Licensed)[/caption] 天主教為傳教,將萬聖節改至 11 月 1 日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當一群人對一棵樹祭拜,不應伐除它,而要封這些人為聖,並允許他們持續對它祭拜。[/epq-quote]事實上天主教原本就有緬懷聖人或殉教者的節日,也就是所謂的 Allhallowtide(常翻為「諸聖節」或「萬聖節」),但過往的文獻說明天主教原有的萬聖節大多在春夏,例如 5 至 7 世紀間是在每年 5 月 13 日舉行。 直到西元 835 年,教宗 Gregory 四世才正式將天主教的萬聖節改到 11 月 1 日,成為我們現在所知的萬聖節。而天主教改期萬聖節的緣由,現多數人認為與凱爾特地區的傳教活動有關。 當羅馬傳教士來到愛爾蘭後,採取的是兼容並蓄的傳教方式;最有名的是西元 7 世紀的教宗 Gregory 一世公開要求傳教士傳教時,不應根除當地人的原有信仰禮俗,相反地要利用它們:「當一群人對一棵樹祭拜,不應伐除它,而要封這些人為聖,並允許他們持續對它祭拜」。 於是傳教士來到愛爾蘭後,刻意將天主教原有的萬聖節改期到 11 月 1 日,允許愛爾蘭人繼續在這一天進行祭拜活動,只是祭拜的對象不再是 Aos Sí,而是天主教的聖靈。但同時凱爾特人原來生活各方面的導師,同時也是維持各種祭儀運作的神職階級 ── 德魯伊(the Druids),卻被傳教士詆毀成「惡魔的崇拜者」。藉由軟硬皆施的傳教方式,希望大不列顛的原住民能慢慢忘掉原來的 Samhain,將信仰活動的關注慢慢轉移到同一天舉辦的天主教萬聖節。 但愛爾蘭人原來就進行了好幾世紀的信仰活動,怎麼可能是說改就改? 當傳教士發現過去亡靈的崇拜仍深植人心,於是將天主教原本散落在一年不同日子的萬靈節(All Soul’s Day)搬到 11 月 2 日,一來繼承天主教原本追思亡靈的習俗,也希望再一次化減愛爾蘭人對 Aos Sí 的信仰。從此廣義的萬聖節除了萬聖夜(Halloween,10/31)與狹義的萬聖節(All Saints Day,11/1)之外,也多延伸一天萬靈節(All Souls Day,11/2),一直至今。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350"] 鼓舞族人對抗羅馬人入侵的德魯伊。(圖片/Wikimedia Common,CC Licensed)[/caption] 一個傳統祭儀的現代與世界化 可惜傳教士的努力再次失敗。凱爾特人以篝火灰燼裝扮為 Aos Sí 遊行的文化,最遲在 16 世紀的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及曼島等地,都逐漸演化為人們在萬聖夜扮裝後,挨家挨戶唱歌換食物的習俗。儘管特殊慶典扮鬼討食的文化在歐洲其他地方也可見,但都不像凱爾特人一樣會在萬聖節當天進行。有趣的是,知名線上遊戲《魔獸世界》每年的萬聖節特別活動「萬鬼節」將凱爾特人原本的信仰文化轉化為遊戲任務之一:遊戲中的部落陣營玩家需自篝火取灰燼,塗在臉上,以換來好運! 18 世紀,愛爾蘭和蘇格蘭高地的凱爾特人開始用活潑、玩笑的方式表現原本對 Aos Sí 畏敬的文化。到了 19 世紀,同一群愛爾蘭與蘇格蘭人開始在蕪菁或甜菜上挖鬼臉做成燈籠,以代表亡靈。 於是我們現在熟悉的「萬聖節」文化與氣息慢慢形成,最後隨著 20 世紀大量的愛爾蘭及蘇格蘭移民傳播至北美,最終隨著商業與傳教擴散到全世界。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0"] 早期愛爾蘭人以蕪菁製成的鬼臉燈籠。(圖片/Wikimedia Commons,CC Licensed)[/caption] 現代人常誤會,以為當今萬聖節的化妝遊行是後來商業化的結果,回到信仰初衷,應該是緬懷聖靈才對?但實際上從歷史脈絡來看,扮鬼遊行才是萬聖節,喔不,是 Samhain 這個萬鬼節的文化源頭。只是祭典文化的擴散與影響,也讓 Samhain 原本崇拜的主角 Aos Sí 慢慢被人遺忘。 這是一場原住民與外來者間的文化競爭,只是最後聖人與靈魂都沒有勝出:北美洲的南瓜取代了蕪菁和甜菜;百貨公司的量產面具取代了神聖篝火的灰燼,而原本凱爾特人不想忘記的 Aos Sí,現在也都被當季電影最受歡迎的鬼怪所取代 ── 就像萬聖節的名字一樣,以「聖」為名,實則談「鬼」,卻又讓人們以商業又歡樂的氣氛渡過這麼一個百鬼夜行的節日。 現在的萬聖節,早就已不再專屬凱爾特人或天主教徒,而是一個屬於全世界,代表黑色幽默的節日。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800"] 19 世紀愛爾蘭 Blarney 的萬聖節情形。(圖片/Wikimedia Commons,CC Licensed)[/caption] 附註
- 愛爾蘭語及蘇格蘭蓋爾語的 Samhain 及其同源字,均來自古愛爾蘭語的 samain、samuin 或 samfuin(sam「夏天」+fuin「盡頭」)。此字同時也是這些凱爾特語言對「11 月」的稱呼,例如愛爾蘭語 Mí na Samhna、蘇格蘭蓋爾語 Mì na Samhna,以及曼島語 Mee Houney,意思均是「夏末之月」。
- 愛爾蘭人傳統四大節日為 Samhain(11/1)、Imbolc(2/1)、Beltane(5/1)及 Lughnasadh(8/1),其中對族人來說,又以 Samhain 及 Beltane 最為重要;這兩個節日對農人而言並不是重要的節氣,卻對放牧人圈趕家畜的行為有影響。有學者認為這是古愛爾蘭人以放牧為主的證據之一。
- Aos Sí
- Calan Gaeaf
- Halloween
- Samhain
- The History of Halloween & Samhain
- Wales’ influence on Hallowe’en is greater than expected
喜歡原住民的文化?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