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收雨鞋也能是考試項目?「部落學力」費時兩年打造,要用主流語言打破主流思維!

收雨鞋也能是考試項目?「部落學力」費時兩年打造,要用主流語言打破主流思維!

by MataTaiwan_author

  部落學力:由部落長輩決定孩子的能力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部落作為教育者的角色丟失了,就連原住民自己的能力培養也有樣學樣,各種母語認證、單詞競賽、母語朗讀、演說比賽紛至沓來,塞滿了現代原住民的能力指標。[/epq-quote]兩年前,我第一次聽到「部落學力」。 這個詞的源頭,最起先是不甘心於國家長期全面用升學競爭主義,主導了孩子的價值觀,部落作為教育者的角色丟失了,就連原住民自己的能力培養也有樣學樣,各種母語認證、單詞競賽、母語朗讀、演說比賽紛至沓來,塞滿了現代原住民的能力指標。 但我們認為「孩子的能力到哪裡,應該由部落的長輩來決定」。 學校出現前,孩子在部落學習知識、增長歷練,接受長輩的考核與認可,成長過程必然對應到很多能力的學習,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學習階段 ── 部落,一直是可以讓孩子學習成長的地方哇! 然而,「我們要自己部落的學力!」這念頭從萌芽,到具體的項目和操作,一步一步地,花了幾乎兩年 ── 還沒算進在這之前整整 17 個年頭,美園托育班從私人幼兒園所,轉變成帶著幼兒在土地學習所經歷的歲月。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24"] 部落學力設計初衷為「孩子的能力,應該由部落的長輩來決定」 ── 部落,一直是可以讓孩子學習成長的地方。(攝影/林蓉珊、王若帆)[/caption]   從生活中找學力,用主流語言打破主流思維 這次測驗,我們設計出 17 項關卡,在此列舉其中幾項:

  • 聽音樂前奏,然後接著唱出一首美園部落的歌
  • 能夠辨認至少一種野菜,而且知道是要吃哪個部位
  • 會包 cinabuane(俗譯吉拿富,排灣及魯凱族傳統食物,由葉子包肉及芋頭粉,類似漢人的粽子)
  • 能夠以氣味辨認至少三種植物
  • 懂得小米和花生正確的播種方式
  • 能夠用羊齒蕨編出三股編
  • 會分辨植物的成熟程度,能將植物從生到熟排列
對部落以外的人而言,這次部落學力的項目並不難懂:能找到幾種野菜、說出幾個母語、唱幾首歌、辨認幾種植物,這些都是顯而易見、易入口、可量化的評量項目。 但對於老師和部落長輩而言,「設計評量」這最後一步反而是困難的。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曾經有教育領域的教授說「用兩個星期學種小米就夠了」,但種小米所需的能力何其多?小米的品種、土壤的地力承載、植物生長節奏的掌握、對氣候的判斷……。[/epq-quote]以包 cinabuane 為例:在真實的原住民生活中,在婚喪喜慶、收成換工的日子裡,便會看到一群人坐在一起包 cinabuane。 因此,當孩子參與在這樣的生活中,他學到的不只是「怎麼包」,也學習到「在哪些時間點會一起包」cinabuane?還有一群人圍在一起工作的氛圍、部落的人如何彼此合作……。只要生活中持續地接觸、發生,孩子就一點一滴地累積起這整體的記憶學習,聞到月桃葉燒烤溢出的氣味,就知道那是 cinabuane 的味道。 因此我會說建立評量是最難的一步:究竟要如何闡述在部落的學習? 我們一開始理解到的是「要學習生活的全部」,因為這些知識都不是單一的,他們彼此牽連、彼此相關,包含對環境的感知、對人際情誼連結的看見、還有對傳統價值的認同。 既然生活本身是整體、連續的學習,為什麼我們要從生活中找「學力」,再化約成「測驗項目」?   這樣的轉變,是為了回應部落常因不被外界理解,而被認為「沒什麼高深的知識可以學」。 曾經有教育領域的教授說「用兩個星期學種小米就夠了」,但種小米所需的能力何其多?小米的品種、土壤的地力承載、植物生長節奏的掌握、對氣候的判斷……。 部落學力的設計,是我們第一次嘗試,用當代主流教育的語言,讓外界更容易了解:原來部落有這麼多東西可以學。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960"] 當孩子參與在這樣的生活中,他學到的不只是「怎麼做」,也學習到「在哪些時間點,大家會一起做」。(攝影/林蓉珊、王若帆)[/caption]   收雨鞋與找牧草背後的意義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一個孩子來,聽完關卡任務後,輕車熟路地切下斜坡,走向芒草叢。家長在後面驚呼:「那個可以吃喔?他居然知道鴨子吃什麼!」[/epq-quote]我負責的關卡有兩個:第一是將雨鞋收進鐵櫃中,第二是尋找可以給 bibi(鴨)和 kuka(雞)吃的食物,但那兒可沒有包裝好的飼料,要自己從環境中去找。 第一個任務看起來簡單,但細節藏在裡面:雨鞋成堆打散,孩子們仔細檢選比對,反覆確認兩隻鞋子大小一樣。我發現孩子想的比我還多,他們腦袋中思考的,不只是當下的任務,而是回想平常在農田集體工作的經驗:有太多雙顏色大小相仿的雨鞋,不仔細看就看不出差異,但穿在腳上的感覺卻差很多。 至於尋找雞鴨食物的任務挑戰在於,一開始我說「去找 ciabwi(泛指牛羊雞鴨吃的牧草)餵鴨子」,一部分的孩子就意會過來,某些孩子還是茫然(當然也可能是我發音不標準啦)。再說「去找鴨子的食物餵鴨子」,大部分的孩子都懂了,飛奔到田間摘芒草,因為在這裡,鴨子的食物就是芒草,不是乾飼料或飯粒。 對於有些平常沒在田裡的孩子,我就必須講得很清楚:「找鴨子可以吃的草來餵鴨子。」他們在餵鴨時也顯得十分緊張,害怕被啄到,或把芒草丟在地上就跑。而有經驗的孩子不一樣,他們懂得可以把芒草穿過籠子的孔隙、掛在上頭,用手拉著一端,方便雞鴨來吃。 這場部落學力,孩子們幾乎都謹慎而穩重,這是在田間長期培養起來的態度。   反而是家長的反應很多樣:當各式各樣的野菜名稱和族語出來時,有些家長跟得上孩子腳步,聽到 ciabwi,就和孩子看往同樣的方向找牧草;有些家長發現孩子懂這麼多他都不了解、不熟悉的東西,神情寫滿驚訝。 又一個孩子來,聽完關卡任務後,輕車熟路地切下斜坡,走向芒草叢。家長在後面驚呼:「那個可以吃喔?他居然知道鴨子吃什麼!」   顯性的學習與隱性的課題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會不會收雨鞋,當中隱性的課題是:能不能和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務?能不能在田裡找到自己應該在的位置?[/epq-quote]收雨鞋的關卡後頭,隱藏另一個課題:我們跟家長和孩子們說的是「請你們合作收三雙雨鞋」── 如果你是家長,你會怎麼反應? 有些家長還是把孩子推到前面,舉起手機狂拍孩子收雨鞋的畫面;有些家長蹲下來跟孩子一起收,再一起擠在鐵櫃前放雨鞋;有些家長跟孩子說「taving(田間工作用的腰籃)給我」,因為走到這關,腰籃幾乎都已經裝滿了,家長幫忙拿著腰籃,方便孩子順利地彎腰收雨鞋。 農人在田裡應該互相協助和合作,這項關卡表面上是問會不會收雨鞋,但當中隱性的課題是:能不能和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務?能不能在田裡找到自己應該在的位置? 我們不斷提醒家長要一起參與,而非只是拍照,因為這場部落學力其實與孩子們的田間生活毫無二致:他們平常就在爬樹、穿雨鞋、餵雞、種田、摘野菜……,孩子們是在做很日常、很普通的事情,我們希望家長不要把這個時刻變得「特殊」。 此刻,家長應該是個跟孩子一起在田裡的人,要思考的是田裡的人會怎麼做。   在生活中的學習就是這樣,顯性的知識下還藏著許多隱性的課題,包含了對環境的看見、對人們關係的體察。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960"] 表面上是問會不會收雨鞋,但當中隱性的課題是:能不能和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務?能不能在田裡找到自己應該在的位置?(攝影/林蓉珊、王若帆)[/caption]   測驗結束了,在生活中繼續學習 部落學力有兩個關鍵字,一是部落,二是學力:「學力」是現代的詞彙,而部落一直是部落。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部落學力是一條綿延的線,試著牽起兩端不同的話語:一端是向現代幼兒教育看齊的六大能力和能力指標,另一端是靜靜的部落生活實踐。[/epq-quote] 孩子在部落中學習,他們知道 kaingu(魯凱語:奶奶)是最厲害的老師,因為自己的托育班老師都要向 kaingu 請教種田的知識;他們會尊敬老人家和部落領袖,因為大人的態度影響著他們。 又因為部落的學習沒有空間的界線,托育班在教什麼,村民路過停下來,就會隨口分享他們懂的,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部落的人都可以是老師,都是學習的對象。   在把部落生活化成一項項指標,貼近當代教育語彙的同時,我們不會忘記這麼做不是為了迎合主流,而是為了守護部落: 讓部落的人被尊重,他們也可以教育孩子; 讓家長放心,不只是帶到都市學數學才是學習; 讓國家試著開始理解,部落課程一旦脫離了生活,學母語就像學英文,本該親切的東西變得陌生而遙遠,跟那些聽不懂的課程一樣味同嚼蠟。   測驗結束,在心中畫出願景,願部落的在地學習有一天能夠強壯到和主流教育一樣被看重,每個部落的孩子都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學習,那多樣化的知識和部落經驗,能夠生氣蓬勃地傳下去,永不被樣板的統一教育綱領取代。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 326 期,原標題為 〈部落學力挑戰──看見孩子的部落學力〉,獲人本教育基金會及原作者王若帆授權轉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2048"] 透過部落學力,願部落的在地學習有一天能夠強壯到和主流教育一樣被看重,每個部落的孩子都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學習。(圖片/屏東縣瑪家鄉美園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caption]   延伸閱讀     關於專案 從既有的教育想像中鬆綁,跟著部落的生活呼吸學習! 八年來,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從被體制排除的「不合法的照顧」,在持續的倡議和努力下,終於讓政府單位逐漸看見在地照顧、部落自主教學的價值,將部落互助托育的學習模式,列為原住民族學齡前教育政策方向。 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記錄了屏東五個社區互助教保中心 8 年來實踐在地照顧歷程的「日常生活,此時此地」記錄行動展,10/8~12/15 於屏東市康定街 12 號展出,更多訊息請見:
[AdSense-A]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