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月潭的拉魯島變這樣?專家、卲族與日管處怎麼看〉 這則新聞,一時無法言語。仔細看看這篇中梳理的不同意見,有一點讓人特別注意: 「日月潭風景管理處工務課課長杜芳政解釋,其實當初最主要是要做消波草排、維護島體,而之所以會衍生出『LALU』等人工造景構想,是因為撤除舊有草排會產生廢棄浮筒,內部討論該怎麼再利用舊有浮筒,才會產生這個造景設計想法。」 如果真的是為了廢料再利用而動此腦筋,不能不說是本末倒置,畢竟湖岸休憩水域還多,其實不只這片有浮嶼。 關鍵是,這圈浮嶼的地景意義為何?當初怎麼會有如此設計?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960"] 近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斥資 1200 萬元整修拉魯島消波草排,從外觀設計到示意圖上「LALU」四字,都成為民眾討論焦點。(圖片/翻攝自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caption] 從沼澤變大湖,今拉魯島非原貌 必須先指出的是,目前所見的拉魯島,並非自然原貌。早在日人築起日月潭水力電廠,讓日月潭從沼澤變為大湖,水位上升了近 20 公尺,拉魯島的地景就遭遇了劇烈改變;原來島岸還有農田聚落,現早已沒於水下,只剩島頂的神聖祭儀地點露出,讓邵族的女性祭司(俗稱先生媽)祭儀仍能進行。 為了水力發電而造成的多少動遷與領域喪失多不正義,今日難以回復;相對於百年來多少人知曉日月潭為觀光勝地,卻多半不知道過去是邵族生活領域,別說晚近邵族才得以正名。 浮嶼設置初衷:禁忌與觀光間取平衡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這圈浮嶼,一方面是為了紀念呈現水位上升前的地景,一方面是為了在祭儀禁忌與觀光之間取得平衡[/epq-quote]而之所以有這圈浮嶼,一方面是為了紀念呈現水位上升前的地景,一方面是為了在祭儀禁忌與觀光之間取得平衡 ── 說白了,是為了不讓觀光客直接上島,因為那昔日的島頂,是祭儀時候才能靠近的地方。 於是這圈浮嶼是為了讓遊客在外圍觀看,滿足好奇心但不破壞地方文化意義,並不是為了高空拍照所設置;現今卻意外地成為了鳥瞰的奇景,雖非壞事,但終究不是原來的重點。 拉魯島一直在變化(事實上沒有什麼物事能完全沒有變化),無論設計的討論在未來能如何推進,我想回顧這層意義是重要的,而不只是討論專家與凡人的美感差距而已。 浮嶼上該寫什麼,文化脈絡或許更該討論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什麼樣的命名呈現能尊重文化脈絡且優雅動人,可能反而是這次討論很值得探討的課題。[/epq-quote]至於彰顯地名或拍照所需的大字提醒,說實在,這自從兩岸觀光逐漸開放以來就是老問題。 10 年前的日月潭其實沒有什麼寫滿了地名的大石,但對岸友人終於來到日月潭自是欣喜,無不想要拍照到此留念,據說當時有人實在找不到地名能見證,日月潭派出所或船長公會外套的字樣都可以拿來應急。後來才有各個碼頭設置多處大石供人留影的設置。 是說,這方面在當時因應旅遊需求已經設置夠多了,不是嗎?此處實在無須再設大型字樣。什麼樣的命名呈現能尊重文化脈絡且優雅動人,可能反而是這次討論很值得探討的課題。 別忘了,拉魯這名字羅馬拼音其實最早被誰拿去做成標示和名片?可能是那占了最好觀景點的涵碧樓啊!(編按1) [caption id="attachment_11341"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 日月潭拉魯島現貌(圖片/davidfish,CC Licensed)[/caption] 編按
- 日月潭旁知名飯店涵碧樓英文名稱為「the Lalu」。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