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用血汗打造一個都會,把原鄉留在夢裡」展覽,探討平地原住民和山地原住民在傳統領域之外,近半世紀以來誕生的「都市原住民」遷移與流動的社會變遷及勞動生命史的轉變。 都市原住民的展覽採用這樣的名稱,原可以理解;否則,原鄉人口不斷流入都會,部落空洞化的結果,原住民自治恐就變成了假議題,但問題在於:「台北不是我的家」為什麼會成為凱達格蘭文化館重新開幕的第一個主題展? 這對台北盆地的主人 ── 凱達格蘭族,情何以堪? 當凱達格蘭族人準備歡喜迎接新館的到來,迎面而來的卻是「台北不是我的家」這幾個大字,大家將心比心,難道不會讓人感到錯愕嗎? 我們都在自己土地流浪,只是回家路不一樣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事實上,大家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的民族,只是我們回家要走的路不一樣,我想這才是這個展覽要我們學習、尊重及包容身旁多元文化的地方吧?[/epq-quote]此事暴露了從馬郝兩任市長、四個任期所施行的凱館「排除主義」內部殖民治理方式,一直延續到現在,柯市長還是無法有效地處理此問題。 而台北市政府的行政疏失,不應成為原住民族之間的心結或矛盾。 平埔族群在歷史上經歷了 4 次大遷移,很能體會當今都原飄泊流離的心情 ── 事實上,大家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的民族,只是我們回家要走的路不一樣,我想這才是這個展覽要我們學習、尊重及包容身旁多元文化的地方吧? 關注台北原民議題,莫忘凱族人處境 當都原研究者訴說,1970 年代台灣的城市大興土木,都原填補了當時勞力的空缺,台北市無數的高樓大廈或是公共建設,都有原住民基層勞力的參與和貢獻,請別忘記補充: 早期台北市無數大樓或公共建設所使用的陶瓷片,大都來自北投社頂社的陶瓷土所燒製 ── 日本人為了挖掘那些白土,強制頂社凱達格蘭族人迫遷;台灣工礦公司在此挖空了三座小山崙,才造就了今日貴子坑水土保護區草木不生的惡地形。 而台北市那些公共設施用地大部份是犧牲凱達格蘭族的部落所換來的,這些事情就是給耆老三天三夜也訴說不盡。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台北市北投凱達格蘭文化館重新開展,不僅無凱達格蘭族展覽內容,名稱更讓族人難堪。照片攝於 2009 年凱達格蘭文化館外。(圖片/Thomas Lok,CC Licensed)[/caption] 2016.9.25 03:37 補充台北市原民會工作人員說法: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用血汗打造一個都會,把原鄉留在夢裡」是台北市原民會在去年就排定要進行的特展,我們早自四個月前就為了策展進行多次的討論以及展出材料的蒐集,方得以在 9 月 22 日在館內呈現,也希望藉由 9 月 24 日的特展開幕茶會能夠向媒體介紹這一個特展的特殊意涵。 凱達格蘭文化館今年為了活化館舍,在今年 8 月才完成了館內部分樓層的重新整修,但是目前仍在驗收階段,尚未對外正式開放,也無所謂的重新開幕,所以,特展開幕茶會並不是重整開展的活動,投書者誤會搞錯了活動目的。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陳金萬,凱達格蘭族,北投社文化守護聯盟召集人。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圖片來源/Thomas Lok,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