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吉貝耍段家的文,當中提及: 「看了一些資料,吉貝耍段氏似乎是來自中國大陸,和西拉雅族通婚的後裔。不過,有一些吉貝耍段氏子弟,並不承認祖先是江西萍鄉段氏。認為現存的祖譜等文獻,都是造假附會。」 此話一出,爭議不斷。細細端倪話中含意,也可以發現他以「似乎」二字貫通全文,頗有含沙射影嫌疑,即便對自己資料的準確性不太有自信,卻隱約預設吉貝耍段家可能就是中國後裔,不承認祖先(頗有背祖忘宗的味道)云云。 除了段委員外,也可以在一些網路新聞頁面底下留言、PTT、臉書等網路空間發現,許多台灣人對於原住民(特別是平埔族群)的想像也是如此淺薄,有些人並不了解原住民族,也未曾站在原住民的立場看世界。 如何說段宜康與許多網友的論述可能有問題呢? 文化與血緣,鮮少能畫上等號 首先,若從從族群的邊界與建構來解構:在早期,所謂的民族界線本來就是游移而模糊的 ── 民族的主體是一個文化、政權的核心。 這句話背後意思是什麼?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諸多的「民族」只是宗教、政治、文化,或經歷過某些歷史事件而有共同記憶的集合名詞,在血緣上並不必然都有關聯性。[/epq-quote]舉個例,提到中國,大家可能會聯想到炎黃子孫、單一民族叫中華民族,或是進階一點的 93% 漢族為主,但炎黃子孫是相當晚近的政治號召口號,中華民族也是,甚至所謂的漢族,也是以漢代被中原政權統轄的這群人民總稱。 換言之,諸多的「民族」只是宗教、政治、文化,或經歷過某些歷史事件而有共同記憶的集合名詞,在血緣上並不必然都有關聯性。一如中國古代的吳、越、楚、秦、魯都有不少跟中原王朝不同的族群,直至今日所謂的漢族,在基因人類學上就能區分出難以數盡的來源了。 以歐洲為例,像法國境內就有 5、6 個語言群了,從北方算起,有日耳曼方言德語、佛萊蒙語(大致上與低地德語、荷蘭語相通)、奧依語各方言(Langue d’Oil)、西北角不列塔尼半島上的凱爾特語(不列塔尼語)、東南方接近義大利語的法蘭克─普羅旺斯語(Arpitan)、南方的奧克語(Lenga d’Oc),以及孤立語 ── 巴斯克語;這些不同的語言群,也粗略對應到古代的族群分布,也與一些歷史事件有關(像是德語區的存在)。 德國也能大致區分成幾個區塊,義大利也是,西班牙也是,都可以發現「民族國家」起源地的歐洲,也幾乎鮮少有所謂高純度單一民族建構而成的。語言使用、血緣、國籍身分、認同的文化等,幾乎無法永遠畫成等號。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法國境內有 5、6 個語言群,粗略對應古代的族群分布。圖為 Gouel Erwan 節(法語:Fête de la Saint-Yves)上跳舞的布列塔尼人,為法國唯一、也是歐陸境內僅剩的凱爾特人。(圖片來源/gilles delacourd,CC Licensed)[/caption] 由各種互動與記憶所建構出的「民族」 就大家目前普遍認知的許多原住民族,也同樣有些家族混到漢人,或是來自漢人男性先祖。但是否有無漢人血緣,對當代的原住民族來說,並不是重點,而在於說一個人是否能遵循著文化與規範,在那樣的時空與部落裡頭與所有的人共同生活。 依據楊南郡先生譯注的《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一書更可發現就連現在法定原住民族與漢族通婚的現象在早期就存在了,像阿美族、布農族、鄒族、拉阿魯族、泰雅族等族群都能夠找到相關通婚案例,甚至有些漢人娶了原住民女性後,直接變成部落的一個氏族。 根據該書,原漢之間的通婚數量並不多,但仍然存在;但通婚大門關上的時間,則是始於國民黨來台後。 國民政府認定日治時代的生番、高砂族才具備原住民身份,因身分的區隔,使不同族群之間,有著不太相同的義務和權益,並且深刻的影響到現代人對於族群互動的認知及想像,有些人會認為大部分的人都有平埔血統,或是認為平埔族群都滅亡了,也有的認為所有原住民都有漢人血統或先祖來自中國華南,甚至還有的人會認為異族之間完全不會相互通婚,對族群的想像就變得相當簡化、片面。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決定他成為甚麼人,則在於他的部落、他的成長歷程累積來的情感與人際網絡,在於他最後說出口的「我是某某部落的人」。[/epq-quote]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原本並沒有所謂國界的觀念,特別是漁獵採集、游牧、游耕社會。如泰國史上的阿育陀耶(Ayutthaya)王朝,國界與領土的界線與王室的子嗣獲封領土有關,且越靠近城鎮中心的地區,對人民控制力最強,越往郊區則國家體制的控制力減弱;到野外時,人民幾乎就很容易逃脫、自由遷徙。以此同理,游離在二個以上強權邊界上的族群,分野不明顯且模糊。 套用在台灣亦即如此。以前原住民的部落,若在族群交界的邊界上,互動便會頻繁也較易彼此影響。 如三地門鄉 Raval 群排灣族與霧台鄉魯凱族,彼此通婚即相當頻繁,茂林區下三社也與這個圈有關,甚至還跨越到卑南族;18 世紀中上半葉遷徙至荖濃溪西側的大武壠族、拉阿魯哇族,或是約 200 多年前遷徙至內本鹿地區的布農族,彼此開始有所通婚或是文化的影響。 血緣在此時,只是一個人祖先的來歷,但決定他成為甚麼人,則在於他的部落、他的成長歷程累積來的情感與人際網絡,在於他最後說出口的「我是某某部落的人」。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00"] 臺灣南部一帶魯凱族、卑南族、大武壠族及拉阿魯哇族等各族群過往互動十分密切。圖為多納部落魯凱族人。(圖片來源/大雄 汪,CC Licensed)[/caption] 綜合以上所述,能夠決定族群定義的,血緣並非民族構成之絕對要素,在某些情境下也只是一種政治號召的 slogan(口號)。而文化塑造的凝聚力,數代以來長期互動建立的部落人脈網絡、集體認同,反而比血緣重要。 歷史上的血緣真的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那麼重要,而是在國民政府之後才變得嚴謹。即便假設真的不小心是中國段氏後裔好了,那又如何?在蕭壟社,在吉貝耍,子子孫孫就這樣住了下來,至今假設有 17 代好了,那他也只有 2 的 17 次方分之一的血統來自這個遙遠的中國祖先,當中更無法斷定這個想像中的中國段氏是否代代都出男丁呢!(即 Y 染色體沒傳下去)(編按1) 最重要的,世世代代的情感連結都在蕭壟社系統的部落內,憑什麼就要他們承認祖先是江西來的? 吉貝耍部落「段」氏,應源自西拉雅族家名 所以吉貝耍部落的「段」氏,究竟是怎麼來的? 在荷蘭殖民後,西拉雅族段氏在往後的契約上,均以 Akatuang 之羅馬字拼音表示之,再從當代最通行的閩南語來讀,為tuann7。若說 Akatuang 這個字是從漢語推到西拉雅語,則要在前頭掛上一個前綴 aka-,後面還要多一個鼻音 -ng,是解釋不太通的。 另一方面,新港社於雍正、乾隆年間開始依照家名發音倒數一二音節取相近之漢字為漢姓,也就是「段」姓是來自該氏族家名 Akatuang 字尾音節 -tuang 的諧音,語音變化的路徑是從西拉雅語進入閩南語的。以這樣的邏輯,Akatuang 變成「段」姓就合理多了。 我們不知道段宜康為何姓段,但顯然吉貝耍部落的段氏家族是源自西拉雅族的家名 Akatuang。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賜姓的動作可能打亂了親屬關係,也代表一種文化位階的優越……[/epq-quote]賜姓的部分是普遍存在於許多原住民族間,且年代層次不一。有些幾乎整個族群都姓潘的,像巴宰族、噶哈巫族,而這兩族正好原本是父子連名制,本身並沒有所謂的家族名。 其他像道卡斯族、埔里巴布拉族、巴布薩族、阿立昆族、羅亞族、大武壠族、西拉雅族、凱達格蘭族等,姓氏的種類就相當多了,有些也跟早期的家族/氏族觀念相關。西拉雅、巴布拉、巴布薩其中有不少姓氏(机、穆、力、兵;毒、都、戴等)很明顯則和家族名的族語發音有關。也有的像大武壠、羅亞、凱達格蘭等族的姓氏,則比較屬於與原本族語名字關連不大的姓氏。(編按2) 從今天的視角來看,賜姓的動作可能打亂了親屬關係(如分居兩部落的同一家族、家族內外嫁的族人),也代表一種文化位階的優越,大部分的殖民者都會以威逼利誘的方式加速原住民族的文化改造。 立委發言更應了解議題脈絡,以免使大眾誤解原民議題 總結,別於其他社會大眾,當上立委,具備公眾影響力的段宜康委員,今日以立委的高度發出這麼一篇文,除了他對自己的「資料」也不是那樣確定,還在不理解歷史的情況下,質疑吉貝耍部落段氏來歷,這樣的情況對於平埔正名運動屢遭阻退的人而言,是一大傷害,此外也具有某種程度的誤導性和影響力。 台灣的多元教育目前看來並不夠多元,沒有真正深入介紹,讓大眾真正認識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原住民 ── 在筆者眼中看來,這些一樣都是建立在「對原住民,對台灣歷史的無知」所犯下的錯,跟《大尾鱸鰻2》歧視原民爭議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為吉貝耍部落的漢氏「段」之使用,即在殖民者的摧殘下產生的。 不知段委員在學習這段充滿血淚、迫為人奴的辛酸史後,是否仍有閒情逸致去查段家跟中國的關聯呢?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段氏在臺南東山吉貝耍部落是大姓,應來自原西拉雅族家名 Akatuang。圖攝於吉貝耍部落一年一度的哮海祭。[/caption] 編按
- 目前我國原住民身分認定方式仍以血統為主,認同為輔,不以血統純度為限。因此未正名原住民族個人的血統純度,並不影響當代之平埔正名主張。
- 大武壠族的「余」氏與「卓」氏,可能來自原族語的家名 Rui 與 Ratuk。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圖片來源/Mata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