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我們並非拒絕發展,只是你建了一條往水壩的路,部落要的是一條回家的路 ── 達邦樹

我們並非拒絕發展,只是你建了一條往水壩的路,部落要的是一條回家的路 ── 達邦樹

by tapang.rainforest

這片遠離沿海、人跡罕至的內陸區,如峇南(Baram)河流域撫育許多雨林及原住民的文化及故事,猶如亞馬遜河熱帶雨林一樣的神秘及精彩。   峇南森林裡的烏魯人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難道與大自然共存、享用乾淨水源及空氣,不是一個理想生活嗎?[/epq-quote]婆羅洲涵蓋砂拉越、沙巴、汶萊及印尼的加里曼丹。峇南是位於砂拉越北區靠近加里曼丹的一塊區域,此處擁有古老的雨林及遊獵少數民族的故事,這裡是烏魯人(Orang Ulu)(編按1)本南人、加央人、肯雅人等少數民族的居住地。 峇南原住民與森林共存,生活及精神都離不開森林,如果森林消失了,原住民的文化、歷史及藝術也會消失。在經濟發展掛帥的時代裡,雨林及原住民文化成為發展進步時代下被犧牲的對象。每天多少面積的雨林消失了,還在雨林生活的原住民不再逍遙快活,他們被迫接受伐木以及建設水壩的事實。 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是該奢望保留傳統生活的少數民族走進發展,做好城市化與現代化的準備嗎?這種犧牲森林,導致原住民傳統身份破碎的選擇是否值得? 無論是在森林裡追求城市生活的做法,或大肆開發雨林讓經濟起飛,不禁讓人疑惑,難道與大自然共存、享用乾淨水源及空氣,不是一個理想生活嗎?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333"] 峇南原住民與森林共存,生活及精神都離不開森林,如果森林消失了,原住民的文化、歷史及藝術也會消失。圖為砂拉越一位烏魯男子。(圖片來源:ccdoh1,CC Licensed)[/caption]   東馬原住民的反水壩運動 2015 年 8 月 18 日,我走進峇南河流域,一口氣走進峇南烏魯(烏魯是 Ulu 的譯音,意味更內陸的意思)4 個原住民村落:Long Sepigen、Long Sait、Long Kerong、Long Buboi,參與一項由「當今峇南」(Baramkini)、「捍衛峇南行動委員會」(Baram Protection Action Committee)、「砂拉越拯救河流聯盟」(SAVE Rivers)合作展開的反水壩巡迴講座;這項講座聚集了主辦村落及鄰近村落的原住民,除了現場傳達與原住民生存有關的政策外,了解有關水壩的時事進展,並收集反對水壩建設的簽名。 反水壩巡迴講座在 8 月 23 日結束。主辦單位不是第一次主辦類似的活動,他們至少在內陸不同村落進行反水壩巡迴講座長達一年多;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講座進行時也會協助原住民解決其他問題,如為原住民提供登記身份證、登記為選民、義診、蒐集民生問題等。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原住民並不是要拒絕發展,他們要的不是一條通往水壩工程的路,而是要一條通到原住民村落的路……。[/epq-quote]「當今峇南」負責人廖天才說,峇南交通不便,即無通訊也沒有網絡,峇南的原住民長期生活在資訊封閉的環境裡,完全不知道外界的時事新聞及對他們不利的政府政策,他們在土地習俗地及原住民人權方面處於弱勢,權益經常遭到侵犯及剝削而不得知。反水壩巡迴講座是一個傳達原住民權益及人權的資訊管道,至少讓原住民了解不利於他們的政策。 「捍衛峇南行動委員會」主席菲力堯(Philip Jau)稱,土地是原住民的生命,建設峇南水壩不僅剝奪原住民的土地,而且無法保障原住民權益及工作機會等,原住民無法因為建設水壩而得利,設立水壩只是讓極少數權貴及財團得利,但卻留下很大的生態危機及破壞力,讓原住民陷入更悲慘的生活困境。 原住民並不是要拒絕發展,他們要的不是一條通往水壩工程的路,而是要一條通到原住民村落的路,建設馬路本來是政府的責任,而不是以要原住民接納水壩,才提供馬路建設作為交換。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80"] 峇南當地居民抗議砂拉越政府興建水壩的行動。(圖片來源:Bruno Manser Fonds BMF,CC Licensed)[/caption]   經多年抗爭,2016 政府終撤銷水壩興建憲報 「砂拉越拯救河流組織」主席彼得加朗(Peter Kallang)是反水壩運動的靈魂人物,他多年來率領組織及內陸原住民展開反峇南水壩運動,已成為國際上著名的反水壩份運動份子。該組織更在 2015 年 11 月獲得隆雪華堂頒發「公民社會獎」、2016 年 3 月在韓國首爾獲得韓國池學淳正義和平基金會頒發「正義和平獎」。 上述組織為了達到反峇南水壩的目的,這些年來不計勞苦一直進出峇南進行講座或工作坊活動,組織人員回到城市後,也積極展開宣傳及演說工作,制各種影片及設網站,為城市人帶來內陸的水壩課題,提高反水壩、尊敬原住民權益、提高公民意識及愛護生態環境的醒覺。 峇南水壩多年來獲得多個反水壩組織的關注及展開草根工作,加上原住民自強不息,設立路障阻止伐木集團及車輛駛進雨林大規模伐木,砂拉越政府終於在 2016 年 2 月 18 日正式撤銷州政府之前頒布徵用峇南原住民土地充作建水壩工地和蓄水區的憲報。 徵用峇南水壩工地的憲報是在 2013 年 9 月 5 日頒布、徵用水壩蓄水區土地的憲報是在 2015 年 1 月 26 日刊出,這些在砂拉越土地法典 5(3)及(4)條文下被徵用的土地,影響 26 至 30 個村落共 2 萬多名村民。有關土地包括村落、農地、祖墳、森林。   儘管不利峇南原住民的憲報在 2016 年 2 月 18 日被撤除,峇南水壩喊停,但不代表峇南未來沒有危機(州內還有其他水壩計劃)及其他困境。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影響 26 至 30 個村落共 2 萬多名村民的峇南水壩工程於 2016 年 2 月 18 日被撤銷。圖為峇南當地居民抗議水壩興建的行動。(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Rivers,CC Licensed)[/caption]   水壩之後,砂拉越內陸原民困境仍待解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政治力量的介入,經常造成村子及長屋居民四分五裂,村民無法團結起來保護整個族人的利益。[/epq-quote]實地觀察反水壩巡迴講座的進行後,綜合我現場觀察、接觸村民及對時事新聞的了解,砂拉越內陸原住民諸多問題是息息相關的,原住民其他問題包括: 困境一:內陸居民面對高物價的問題。消費稅 4 月 1 日落實後,內陸村落面對批發商、供應商及零售商重複徵收消費稅,村民須付變相付更高的消費稅,加重只是一般農民的內陸居民經濟負擔。 困境二:原住民面對原民傳統領域(NCR)問題。原民傳統領域經常爆發擁有權或開發的問題,比如族人之間、伐木集團、油棕公司或政府爭奪土地擁有權。政府發出伐木的清芭執照,缺乏資訊透明度,經常導致村民權益受損。有些私人公司只照會村長秘密簽署協議,村民被蒙在鼓裡,一無所知,待清芭工作展開時才引發土地糾紛。同時,傳統領域原有界線不受政府承認、賠償金問題等,讓多個土地糾紛案鬧上法庭後才得以解決,村民也渴望修改及改革砂拉越土地法典包括廢除制度化掠奪土地的作法。 困境三:許多村落面對委任族長制度不公的現象。村落、長屋或甘榜族長被人民代議士、政府政黨委任,而不是由村民選舉,許多族長沒有代表性,也不獲得村民支持,政治力量的介入,經常造成村子及長屋居民四分五裂,村民無法團結起來保護整個族人的利益。有鑑於此,原住民希望重新檢討 2004 年社區領袖及村長法令,恢復社區政治及民主權力遴選各自的村長和社區領袖。 困境四:小村落的教育問題。峇南內陸許多村落人口太少、沒有學校,孩子必須送到大村落或城市學校寄宿才能接受教育。學校的教育設施是否擁有國際認可的水平以進行教學?師資是否完善?這都是需要深思的問題。 [epq-quote align=”align-left”]內陸原住民無法享有醫療服務。多數小村落沒有診所,造成村民有病痛無法就醫,聽天由命……。[/epq-quote]困境五:內陸原住民無法享有醫療服務。多數小村落沒有診所,造成村民有病痛無法就醫,聽天由命,飛行醫生服務經常受到天氣及執行偏差所影響而不準時或取消。 困境六:內陸村落沒有自來水電供。許多長屋沒有自來水供應,他們使用藍色大水槽儲存雨水,或在河邊銜接水管到村落及長屋,一旦水源遭到污染,村民健康受到影響。如果遇上旱季,村落鬧水荒,村民必須購買礦泉水度日。由於沒有電供,許多村民晚上啟動發電機發電,由於燃油費用昂貴,他們小心謹慎及必要使用發動機。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800"] 內陸原住民無法享有醫療服務。多數小村落沒有診所,造成村民有病痛無法就醫,聽天由命。圖為當地原住民於峇南河上的傳統生活方式。(圖片來源:Wellcome Library, London,CC Licensed)[/caption] 困境七:原住民面對交通問題。通往內陸村落的道路為木山路,這些木山路主要是伐木公司為運輸木桐而開闢的泥路。天晴時,木山路揚起泥塵暴,下雨時木山路充滿泥濘,難以通行,一般小車或普通車無法在木山路通行。 許多村民只能購買昂貴的四輪驅動車,借用木山路對外聯繫,每月承擔沉重的供車費。沒有車子或長舟的村民,需要繳付昂貴的交通費(包括前往有小機場的大村落搭小飛機)前往城市辦事或看病。有些原住民以徒步的方式,從一個村落到另一個村落,耗時耗力,且必須在森林過夜。 困境八:內陸原住民面對民主及人權問題,原住民應該獲得大馬卡以擁有公民權,成為選民投票,援助金受惠範圍必須延伸到內陸。原住民必須依賴及等待有關單位提供下鄉流動服務,才能獲得政府的服務,因此許多住在內陸的原住民被邊緣化,其權益及福利常遭到忽略。 (本文原刊於《星洲日報》,原標題為 〈走進峇南-傾聽原住民的生命吶喊(四之一)〉,原作者為何春萍,獲《達邦樹 • 無聲的吶喊》授權轉載。)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位處偏遠,權益不受政府重視,讓東馬來西亞的內陸原住民比之其他族群面臨更嚴重的生存挑戰。[/caption]   編按

  1. 烏魯人:Orang Ulu,原意為「遙遠的族群」,指居住於砂拉越 27 個各族人口約在 300 至 2 萬 5 千人之間的少數民族。
  延伸閱讀   專欄介紹:【達邦樹】 達邦樹(Tapang,學名 Koompassia excels,蝶形花科)是一種砂拉越常見的高大樹木 ,生長在東南亞低海拔的熱帶雨林中,高度可達 88 公尺。其樹幹光滑,樹枝離地面 30 公尺,並自然地吸引森林巨蜂來築窩釀蜜。蜂蜜的價值曾經保護它免受砍伐的厄運,當地居民只能採用自然倒下的達邦樹為木材。它是砂拉越受保護的森林品種。 因此《達邦樹|無聲的吶喊》寓意樹木的尊嚴與森林的管理與保育,並希望在社會與法律的護衛下,讓森林繼續存留,扮演生態棲息地的功能,以及供應惠澤人類社群的各種物品與服務。
[AdSense-A]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主圖來源:Antoine 49,CC Licensed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