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做,才會發掘問題!
就讀亞洲大學二年級時,他毅然返回南投縣仁愛鄉眉溪部落 (Alang Tongan),和父母與族人經營部落永續的工作。爸爸是賽德克族,媽媽是泰雅族,Awi Sapu 發現部落有很多事情,很簡單就可做到,例如戶籍編寫和謄入仍用手抄,Awi Sapu 便號召 30 幾位同學組成「青年服務隊」,協助鍵入電腦,也展開「原民母語傳承紀錄工程」,用羅馬拼音記錄沒文字的原住民母語。 「你一進部落就會發現問題,就會開始解決問題。只有做,才會發掘問題!」Awi Sapu 堅定地說。 轉眼回部落十年了,他不後悔,結合父老輩和平地青年,進行有系統的文化記錄和傳遞。 回首剛回鄉時,心中總有挫折,因為長輩的想法封閉,也不想改變,和年青人的熱血個性大相徑庭。 「和長輩溝通須要長時間,長輩看到成果,就會開始相信你。」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Awi Sapu 和他的父親種植有機茶葉,開始時很艱辛,但活得心安。(圖片來源:林建成)[/caption] 用 3 萬元補助款,做到無價的工程和長輩溝通須要長時間,長輩看到成果,就會開始相信你。
Awi Sapu 為族人創建「數位典藏資料庫」,藉由拍攝部落建築、藤編、編織等照片影片,讓學者尊重產權,再由部落和家族收取影像授權金,因為有些學者發表成果後就把資料帶走,部落卻沒得到什麼。 Awi Sapu 指出,建立電子資料庫含有確認、建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的特別意義,他相信「擁有屬於自身部落族群的知識交流平台,才能擁有對自有文化的解釋權,以及對外部社會的對話權」,就是「對內凝聚共識與認同,對外表達自己的觀點並消弭誤解」,發揮數位資源的實際應用。 「做事不在乎政府給多少資源,而在於族人有沒辦法自主管理、經營及自我意識抬頭。有些人分到了資源,只做表面交差,可是也有人只拿到 3 萬元補助款,卻做了價值上百萬元的工程,例如我們做文化訪談,建構眉溪部落賽德克族 Tgdaya 群認同的傳統聚落建築與其居住文化,一旦完成,便是無價,不是政府 3、5 萬元補助款可購得的。」 「我以前拍的影片現在成了珍貴史料,因為有些耆老去世了。每個部落都可能寫生命史,也有很多部落在蒐集老照片,可是照片故事更應描述當年時空背景,才能讓大眾想像祖先當年怎麼過生活,也才能和現代生活比較啊!我們不但保留歷史知識,還能傳承並發揚。」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導覽觀光客體驗綠生農場。(圖片來源:Awi Sapu)[/caption] 分享與互動,才能找回原民文化的真正價值做事不在乎政府給多少資源,而在於族人有沒辦法自主管理、經營及自我意識抬頭。
「我在部落得到最大的體悟,就是找回部落以前的生活模式 ── 以前沒人偷東西,因為有規範在,不亂拿別人的東西;以前蓋房子,族人一起協助,有分享的精神,可是現在大家都很冷漠。 我現在推動的不只是產業發展,也要找回以前的生活模式,那才是原住民族的特色啊!」 Awi Sapu 舉例現在各部落的同質性太高,大多推「部落小旅行」,但也摻雜了許多錯誤觀念,例如小米酒得包裝得漂亮才有價值? Awi Sapu 說應該帶觀光客一起製作,有互動瞭解後,產品的價值才會高;觀光客不單只花錢買商品,他們也是來認識原民文化,進而變成朋友。又例如,也可讓觀光客採收茶葉帶回家喝,讓部落變成體驗室,更實地驗證部落的有機農產品,這不僅是互動,也是教育。如此,族人不但能賺取導覽費,又可建立朋友關係,這樣才能永續。 「這樣的連結不就和網路社群相同嗎?只差別在於如何串連雙方。」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向國外青年團介紹賽德克族傳統家屋及早期共建文化。(圖片來源:Awi Sapu)[/caption] 鼓勵青年回鄉,而不是等到需要時各部落的同質性太高,大多推「部落小旅行」,但也摻雜了許多錯誤觀念,例如小米酒得包裝得漂亮才有價值?
「原住民應該先盤點自己的需求,再去找對應的公共資源,否則政府撥再多錢也沒用。像我一開始找需求,然後提出策略對應,看有哪些方案可行,參與行動有哪些人,這都要找出來,才能事半功倍。」 「有些部落從沒檢視自己要什麼,看別部落做,就直接複製方法。可是這樣有用嗎?全台灣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了,拿了政府經費,雖然地方有些發展,可是到最後也沒永續,無法自我管理,也無法自養。」 Awi Sapu 呼籲族人著眼後續發揮的效能,對部落才有幫助,唯有找到部落自己的需求和對應的資源,才有效率。有時他也覺得拿政府資源顯得綁手綁腳,除了繁瑣手續,更有評審委員根本不瞭解部落,給的建議也不切實際,只是浪費大家的時間。 以「生活、生產、生態」為目標,Awi Sapu 認為不僅可減少外來產業衝擊,也可保存及發揚原住民文化,增加部落居民所得,進而提昇生活品質。最棒的一點是這整套「共榮發展計畫」,也凝聚社會大眾對山區生態保育的共識。 「青年族人平時多回鄉幫助部落,而不只是在緊急需要的時候才回來。」Awi Sapu 叮嚀著。 (本文原刊於《PNN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原標題為 〈原民青年返部落 打造共榮永續力〉,受原作者林建成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林建成,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院校新聞研究所碩士,亦為資深新聞記者,現任公視新聞議題中心PNN主編。曾任公視新聞「深度報導」主播、「公視演講廳」製作人、外交記者、外電編譯;中華民國 91 年國慶典禮電視廣播聯播統籌;美國聾啞雜誌《Deaf Life》封面故事發表;美國北美衛星電視公司新聞部《台灣一週》主播、記者;美國華美電視公司新聞部主編、記者。有些部落從沒檢視自己要什麼,看別部落做,就直接複製方法。可是這樣有用嗎?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圖片來源:林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