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探尋好茶石板屋群背後的 5 千年科學密碼:原來每處老地名都可能是老祖宗的古老地理資訊系統!

探尋好茶石板屋群背後的 5 千年科學密碼:原來每處老地名都可能是老祖宗的古老地理資訊系統!

by MataTaiwan_author

 

原編按:

2009 年莫拉克風災在台灣南部造成家園、財產與人命的重大傷亡,讓許多人仍記憶猶新;大水過後,遷村、安置、重建工作馬不停蹄,而各界專家也不斷警告,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災損,事前的預防調適,已迫在眉睫。

本文為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周克任理事多年深入部落的觀察和理解,提醒我們深藏於部落的傳統命名和建築技術,不僅是歷經千年考驗擇地安居的智慧,更有可能作為我們災後重建、事前預防的重要參考。

 

廿年前,屏東霧台魯凱族掀起反瑪家水庫運動時,好茶村民開啟了眾人認識舊好茶(Kochapongane)石板屋聚落的學習之旅。在當時,一位熱愛魯凱傳統文化的好茶史官(註1)邱金士先生,帶領 20 多歲的我們解讀部落與森林中的種種故事與知識。

當時,瑪家水庫規劃的庫區,必須淹沒新好茶(註2),邱先生當時在前往舊好茶的古道上,俯視新好茶部落時感嘆說著:

「新好茶那塊地的魯凱地名,意思是『大水會回來的地方』。所以,就算我們把水庫反掉了,也並不保證新好茶可以永遠安全的存在。」

在那反水庫的時代氣氛下,這樣的發言很難被特別注意與關注。畢竟,當時新好茶山明水秀的,看不到任何來自天災留下的足跡。

但是,15 年後,西魯凱先祖對那塊土地命名的真義,卻完全由老天給證實。

 

那是一個怎樣的古老科學?是累積數千年的觀察所形成的科學結論,只是被我們以「文化」所解讀,沒有被邀請到現有科學的領域中一起對話。

現有的科學,也從未替新好茶預測其在生態環境中的命運與未來,卻是那古老的觀察紀錄給準確驗證了!而這樣經過千年驗證的古老科學,有沒有可能納入因地制宜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中一併考慮呢?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1936"]01 屏東排灣與魯凱族誕生的搖籃大武山,擁有特殊的熱帶雨林及高海拔生態, 一度曾為國際生態監測網絡之一。[/caption]

 

古老土地命名的預言

強制原住民遷離其古老部落,以達有效統治管理之政治目的,但這樣的遷村卻把族群推入其老祖先警告不得居住的危地之中。

2009 年的莫拉克風災後不久,我們和水利署一起前往高屏溪上游勤和部落(布農族聚落)現勘巨碩的堰塞湖,最大比例的土石是從其北側的布唐布那斯溪沖刷而下。「布唐布那斯」,從中文譯名中我們永遠也看不懂這個命名的內涵。我好奇地問布農族的朋友,這條河川名稱在其傳統意思為何?

答案讓我頗為震驚,是「砂庫」的意思。也就是說自古以來,這兒非常容易堆積從上游沖刷下來的砂石。

不論新好茶或布唐布那斯溪的傳統族群命名,都顯示兩個區位不宜居住,而今之災禍完全來自日據時期以及國民黨政府於 1950 年代強制原住民遷離其古老部落(編按1),以達有效統治管理之政治目的,但這樣的遷村卻把族群推入其老祖先警告不得居住的危地之中。

 

15 年前,來自日本三重大學一位建築系教授,特別前往舊好茶研究魯凱傳統石板屋,發表在日本的建築期刊上,他發現魯凱族使用石板不規則的排列築起家屋的外牆,用意在於分散地震發生時的剪力。

在當時無論水資源局的瑪家水庫或是交通部的南橫國道規劃報告中,明確顯示出舊好茶附近有潮州斷層,但報告中卻下了結論,認為潮州斷層屬於「不活動斷層」。然而,從 2 千年開始,潮州斷層東側,從北到南,陸陸續續發生平均規模 4-5 級的地震,甚至造成三地門許多民宅的龜裂。

該日本學者對於石板屋防震構造的發現,不也暗示了舊好茶山區在 5 千年來,必定發生過具摧毀性的地震,導致魯凱先民研發石板屋的特殊建築結構?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1936"]02 來義 5 千年前發源地加拉阿夫斯舊部落經重建之石板屋,此為部落巫師祈福問事之聚會所。屋頂石板採魚鱗排列以便排水,周圍牆面石板排列便於流通空氣及分散地震剪力,依山壁緊貼而建。[/caption]
 
 
屹立千年的舊部落遺址

所有舊部落…… 能保持著穩定的水土生態?反觀各個新部落,在莫拉克後竟一一成為災區!

我帶著放在內心多年的疑問,於八八風災後參與了屏東縣來義鄉的災後重建計畫,其中一項重要的方案即是在部落間推動「社區自主防避災」組織計畫。推動之前,依循過去工作習慣,必須調查瞭解在地的原住民文化,因此很自然地請部落朋友安排前往各部落於 1950 年代前居住過的舊部落。

在來義溪集水區範圍中,主要有舊來義、舊古樓以及舊大後等三個遺址。雖然此三個部落已無石板屋群(註3),但卻在現場發現重要的觀察,那就是為何所有舊部落經歷莫拉克風災,竟然地基毫髮無損?

特別是所有舊部落的陡度都比現有居於溪畔高階河床地的新部落還高,且使用年度至少都有 500 年以上,卻能保持著穩定的水土生態?反觀各個新部落,在莫拉克後竟一一成為災區!

 

排灣族的傳統部落,係以階梯狀建築一排一排的石板屋或茅草屋群,同排每隔幾戶家屋之間設計了人行巷道,窄到必須身材很好才能從容通行,而且巷道下方均設計排水渠道(排家庭廢水及雨水)。每戶家屋均緊貼背後人工開墾而成的山壁。(註4)家屋前廣場均需種樹,以保持廣場下方土石之穩定。聚落週邊運用於農耕的區塊,也是石板砌起田埂之梯田設置,必須保持水與空氣在石板隙縫之間自由進出,以保土壤之生命力。

要打造這樣的傳統聚落,對沒有度量衡工具千年前之排灣族而言,需經過多久的觀察才能打造一個穩定千年的居住所?

我在來義邏發尼耀頭目家族口述歷史中,讀到一個超過 5 千年的傳承歷史紀錄:巨大的洪水(高度曾達距今海拔 1,500 公尺以上)、海中龍蝦的夜襲(代表當時屏東平原均在海平面下)、災後近親繁殖帶來畸形兒的痛苦記憶、熱帶雨林的熱病、土石流等,造成該族數度遷移,是自稱漂流大武山 2 千年的民族。

這是一個記載著台灣熱帶低海拔古氣候、地理地形及生態環境的部落生存奮鬥史。

當他們最後一次遷移到舊部落時,是由獵犬發現終年不斷的山泉之地所展開的;當時部落頭目並未下決斷立即遷村,必須經常性到場觀察紀錄,長達 10 年才與祭司巫師等幕僚討論決策而定。

經常的,我們把原住民口述歷史當成傳說與神話的文化精神去解讀,卻不願意以科學的角度邀請進入現代對話,以至於這些重要的歷史紀錄只能轉化為商業消費的文創產品之中。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1288"] 來義鄉南和舊白鷺部落仍保持石板屋群的聚落型態,家屋間的通路巷道窄小,現代人肥胖身材者不易通過。[/caption]

 

珍貴的傳統領域地圖

原住民古老對土地命名的方式…….,最多是永恆難忘的部落戰爭記憶,但佔大比例的均是徹底與土地的對話!

10 年前,出身魯凱族的台邦.撒沙勒教授,一直致力於推動解讀原住民山林文化,並前往美國學習包括加拿大、紐西蘭原住民推動繪製傳統領域地圖的方法。這些年來原住民委員會也鼓勵各部落提報製作部落傳統地圖的計畫。

原住民傳統領域山林地圖的繪製,和林務局的山區地圖有著非常不同的態度。

林務局的山林地圖標示以「經濟生產」用途為主,記載著林道、漢譯山名、溪名以及以山脈腹地加數字的林班地代號;但是,原住民傳統領域山林地圖,記載著包括大尺度的獵場、耕地與部落範圍,有趣的是小尺度部份,記載著湧泉、動物生態、植物林相、地質災害、適合耕種作物種類等等豐富的生態地理資訊系統。

假設這些古老的山林生態地理資訊系統,能被完整調查紀錄並製成納入現代地圖,那麼我們將得以瞭解台灣山林小尺度的生態環境原貌(因大部分都以被墾伐破壞),並據以瞭解如何保護山林水資源或是如何循自然方式保育坡地或森林。

仔細看看我們現代的地圖,那些最小單位的地名(大約就是現代村里的名稱或是小聚落名稱),許多皆是音譯古老原住民部落名稱而來,於是我們只能望文生義,找不到當時紀錄土地生態的原貌。譬如高雄舊稱打狗,那是當地原住民部落的社名,但你能從打狗二字看出原意嗎?(編按2)

原住民古老對土地命名的方式,從不紀念人物(編按3),最多是永恆難忘的部落戰爭記憶,但佔大比例的均是徹底與土地的對話!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1936"]04 排灣原住民習於對土地各角落進行命名,來義鄉南和舊白鷺部落處處均設置古地名路牌,希望讓後代瞭解該地生態地理原意。[/caption]
 

搶救消失中的山林智慧

珍視自山林裡傳承下來的傳統資產,轉化成對下一代的祝福,讓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真能因地制宜的發生。

八八風災之後,許多災區原住民部落遭受強制遷村到永久屋,過往遷村必須花 10 年時間的觀察也被省略了。離開原鄉,也等於宣告對於山林裡許多累積數千年的土地命名紀錄將被歲月遺忘,有紀錄的熟悉山林也將變成陌生。假如有為者奮起,想要推動紀錄這些傳統領域的地理資訊系統,也得面對部份難解的古老語言(如同中文裡的文言文),隨著耆老凋零,這分珍貴山林科學資產也將快速流失。

在氣候急劇變遷的年代,連年嚴重的風災已經逐步預告著大水隨時可能重新回來,如果我們的事前預警、重建和調適的系統能夠同時結合這些古老的山林智慧與科學調查的判準,不僅能夠更適切的管理森林資源、水土保持,更有可能成為延續文化、減免災損,甚至挽救性命的重要繩索。珍視自山林裡傳承下來的傳統資產,轉化成對下一代的祝福,讓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真能因地制宜的發生。

(本文原刊於《共築方舟》,原標題為 〈重建的部落密碼 藏諸大武山林的古老地理資訊系統〉,獲原作者周克任授權轉載。)

 

附註

  1. 傳統部落給予其家族的專業分工,負責記載及口述部落歷史。
  2. 該部落已於多次颱風侵襲下完全被土石掩蓋,目前好茶村民均遷居於里納禮永久屋部落。
  3. 遷村時為了減省新居建材成本,大多以人力搬至新部落運用。
  4. 只要想像常看到的梯田,把水稻改成一排排石板屋即可。

 

編按

  1. 嚴格來說,當初好茶魯凱族人從舊好茶搬遷至新好茶,並非完全受政府所逼,而是經由部落內部共同討論出之結果。可參見 〈雲豹傳人的離/返鄉之路:好茶遷村史〉 一文。
  2. 高雄舊名「打狗」據稱來自當地原住民族馬卡道族的語言,意思可能為「刺竹」。
  3. 此宣稱並非完全正確,例如位於花蓮鳳林、為阿美族與撒奇萊雅族共同組成的山興部落(Cilakayan)族名由來,便是為了紀念當初與太巴塱阿美族人征戰的勇士 Lakay。

 

關於作者

周克任,現任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理事。

[AdSense-A]


相關文章推薦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周克任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