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人物專訪》為何第一民族黨「怎麼選都贏」?黨主席石慶龍談政黨之於原民自治的棍棒+橄欖葉策略

人物專訪》為何第一民族黨「怎麼選都贏」?黨主席石慶龍談政黨之於原民自治的棍棒+橄欖葉策略

by yuyuanhung

 

編按:「台灣第一民族黨」(下稱「第一民族黨」)於 2012 年成立,主張透過體制內路線,經由選舉進入國會,為臺灣原住民族權益發聲,在 2014 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中初試啼聲,便當選縣議員、區長及鄉民代表各一席。我們特別專訪第一民族黨黨主席石慶龍,希望對於此以原住民族為「第一」優先的小黨策略有更多的討論,也讓我們更了解不同族人對於原民議題爭取的想法與作法。

 

石慶龍,前邵族民族議會議長,目前為南投縣第六選區縣議員,亦為第一民族黨黨主席。第一民族黨於 2012 年底成立,去(2014)年年底首次參與地方選舉取得了 6 席中 3 席的好成績。(註1)

做為一個以原住民為主的政黨,第一民族黨未來的發展是我們所關切的。適逢邵族遭遇向山 BOT 案,剛好來日月潭伊達邵訪問石主席,試圖從該案切入訪問石慶龍包含地方自治、未來政黨走向及該黨一向支持的平埔正名等看法。

 

第一民族黨成立,為求體制內抗爭

任何問題要解決,最終還是得坐上談判桌談判。反對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向山(Makaw)屬邵族傳統領域,語意為香樟樹,是邵族祖先逝世後的最後安息地。向山爆發邵族抗議 BOT 興建案,是政府欲在該處興建一間大型的飯店(資金來源為港資),除了族人擔憂傳統領域被政府及財團霸占,沒有讓族人有合理的共享,還害怕政府玩法弄法,一意孤行。

依據《原住民族基準法》(下稱「原基法」)第 21 條,開發單位與開發廠商若要在原住民傳統領域開發,須經過當地原住族同意。關於目前抗爭結果,該案雖經過 2015 年 6 月 1 日部落會議以 73 比 0 壓倒性反對,並且政府事後也以退回環評做結,但事後的行政訴訟或訴願仍未完結。

面對此案,作為邵族的一份子,石主席說:「邵族反 BOT,向山不是第一個案子。」

首先,日月潭在 70 年代曾經歷過都市計劃及土地重劃,使得邵族大約 2/3 的土地被重劃,流失了原本 60% 的土地。再者,政府在 921 地震後於伊達邵(邵族居住地)蓋了組合屋供災民使用,但至今仍沒有門牌,沒有自來水,屋子隨著時間越來越老舊。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24"] 日月潭在 70 年代曾經歷過都市計劃及土地重劃,使得邵族大約 2/3 的土地被重劃,流失了原本 60% 的土地。(圖片來源:Leonard Chien,CC Licensed)[/caption]

 

縣府不只沒有任何主動的維護或是積極改善的作為,就算用協會名義申請補助,縣府亦不通過預算。原因何在?他認為政府除了不重視原住民族的生存危機,甚至抓牢了原住民的心態,「你去抗爭啊!你抗你的,我做我的,我就不理你啊!」石慶龍描述。

因此對政府抗爭,石慶龍的謀略是「一隻手拿棒子,我一隻手拿橄欖葉」(類似 stick or carrot 策略)(註2);針對議題,上街頭抗爭有其必要,但體制內的訴求也非得要同時進行,因為只怕再怎麼上街頭吵鬧,當權者只要不作為,你也奈何不了。任何問題要解決,最終還是得坐上談判桌談判。反對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這也是石慶龍認為第一民族黨成立的原因。

至於要如何落實,石慶龍強調首先族人內部自己非得要先互助團結,建立互信,接著才能出去面對敵人,否則光內部都無法團結,力量就一一被分化掉了。

(編按:關於向山 BOT 案詳情,請見:〈誰是劊子手,讓比黑面琵鷺數量還少的邵族人瀕臨絕種!〉〈誰說行政效率不能空轉但人權就可以等?八旬邵族耆老抗議政院允財團開發傳統領域〉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石慶龍主席認為,上街頭抗爭有其必要,但體制內的訴求也非得要同時進行。(圖片來源:coolloud,CC Licensed)[/caption]

 

原民自治應從部落由下而上,並連結主流社群

自治光靠原住民族自己的力量可能不夠,不如好好讓社會去真正了解原住民族為什麼要自治……

從向山 BOT 案討論到傳統領域,再討論到原住民族自治,談到現在已經有這麼多被佔有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包括國有地、公有地,以及已經被民間所開發的私有地,應該要怎麼去處理?

石慶龍認為,談原住民族自治,原住民族的地位應該先在憲法的位階上被明示出來;接著若政府真正認同原住民自治理念的話,應從國有地、公有地妥善規畫,推行原住民族自治區。

此外,依照石慶龍的想法,原住民族自治的推動,應先從部落自治開始,接著再推行各族自治,由下而上形成各族的原住民族自治區,再由各部落或各族的自治政府推派或選舉出自治政府的石慶龍還有自治區議會的議員。

 

自治區政府的地位應該要跟院的地位一樣,而自治區議會要跟立法院一樣,管所有有關原住民族的立案、法案。

立法院與自治議會有點像是美國的參眾兩院模式,立法院可以作審議,但是最後的決議權是在民族的自治議會,自治議會有覆議權。此外,每一年的歲入歲出的總預算有牽涉到原住民的部分,要讓原住民地區自治政府可以自主經管建設、經濟發展還有文化等,而自治區政府裡面也可以規畫出類農委會或內政部的相關單位,管自治區政府的土地。

這樣的想法與陳水扁曾提出的「國中有國」想法雷同。但石慶龍也體認到這樣的自治,光靠原住民族自己的力量可能不夠,不如好好讓社會去真正了解原住民族為什麼要自治,讓其他主流社會的族群或成員來塑造出比原住民族單獨一個社群所能夠形成的壓力,逼政府去推動原住民族自治。

 

每次選舉都是政黨理念行銷契機,選輸也是贏

將政黨藉由選舉拓展出去才是最重要的,包括了政黨的知名度以及理念等,而選舉只是初期推動政黨發展的其中一種方式。

只是如此重大的政策推動,除了民意之外,也需要體制內的成員支持。

這與石慶龍之前提的體制內外的兩手策略有關。以立委選舉為例,的確是族人可以進入體制內做改變的機會,石慶龍當然希望第一民族黨可以進入國會實質發揮影響力,但他卻也認為當選機率不高。雖然如此,對於類似的大型選舉,石慶龍仍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在看待,他說:「怎麼選都贏啦!就算選輸也是贏。」

石慶龍的想法是,對於一個新成立的政黨,將政黨藉由選舉拓展出去才是最重要的,包括了政黨的知名度以及理念等,而選舉只是初期推動政黨發展的其中一種方式。重點是希望第一民族黨所推出去的立委候選人,不管是熱誠或是良心,都會與其他政黨的候選人有所不同,當選,這些候選人也應該真的依照原住民族的民意做事。

 

政黨策略:政黨持續成長應優於黨外結盟

還不夠壯大前先談結盟……,內部就因為路線的問題或是結盟的對象產生內部分歧,將會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成立政黨自然有他的一個理想跟抱負,而要如何實踐自己的理念絕對是個現實的問題,除了知名度外,最重要的還是錢。石慶龍表示,雖然經費會是個問題,他也相信黨內同仁當初的熱誠到現在是都還沒改變的,但如何持續有溫度就更重要,「如果政黨知名度及人數沒有拉起來的話,(第一民族黨)很快就會泡沫化了。」

雖然去(2014)年第一民族黨有 3 個地方民意代表跟首長選上,但仍有許多長期經營上的挑戰要面對。而一個政黨的發展,包含經費、知名度、甚至政黨人數,都得要持續的增長才可。石慶龍做為一個政黨的領頭羊,是否有具體做法?他的說法如下:

 

一、資金

黨內推出的公職若當選,部份獲得的資源應該要回頭挹注政黨。政黨不是營利單位,他認為這個是必要的。

除了仰賴內部挹注,他也認為應積極尋求外界贊助,例如小額贊款,尤其政黨既然是希望可以替原住民的民意服務,為避免將來會受制於捐獻大筆金額的金主,完善的相關捐款模式就更重要。

 

二、知名度

主要透過選舉來提升,並也期待政黨的候選人能夠一本初衷,一旦選上,一定要把原來秉持的理念維持住。「政黨派出的候選人,表現也是要選民真的能夠肯定的,好把第一民族黨的名聲打響出去。」

成立黨部後,第一民族黨並沒有以「第一民族黨 XX 縣(市)黨部」的名義成立,而是用縣市服務處的名稱來經營。石慶龍希望服務處裡面的幹部都可以把自己當成傳道士或是志工,把政黨的理念跟精神傳播出去。

 

三、政黨人數

第一民族黨是原住民的政黨,可能會導致非原住民支持者認為這是原住民的政黨,一般人沒有資格參與,而這是一個以身份差別成立的政黨會面臨的問題,但是其實第一民族黨內部是有非原住民黨員的,雖然比例相對不高。

黨員的部分,石慶龍希望各部族的人數比例及區域方面可以盡量平均。黨員數量希望能達成原住民總數上一定的比例,比如說以原住民總數 53 萬的話,希望可以朝著其中有 10% 或 20% 是黨員的方式來進行。要規畫一個黨員成長的目標逐年完成。不然的話,以目前只有百來位的黨員,那可能比一個社團的人數還少,力量不夠。

 

除了上述談話之外,做為一個小黨是否要與其他小黨做策略結盟,石慶龍是抱持著相對保守的態度在面對著。雖然政黨是希望可以跟弟三勢力做結盟,但是他也認為政黨要先達到某一個程度的成長,再來做這件事。他擔心如果在還不夠壯大前先談結盟,可能還達不到目標,內部就因為路線的問題或是結盟的對象產生內部分歧,將會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 身為第一民族黨主席,石慶龍希望能多多推廣「第一民族」的概念,不管是原住民族或是平埔族群尋求正名,都希望能用第一民族的觀念來跟國家提訴求。(圖片來源:洪裕淵)[/caption]

 

認同平埔為第一民族,但正名力量還要再凝聚

不論是平原、山原或是平埔族群,都是台灣的第一民族!

最後在平埔正名的部分,石慶龍認為平埔族群要正名,要先能好好的把力量整合起來,讓別人知道社群內部的一致想法,才有辦法支持你。接著,尋求既有的原住民 16 族的認同,讓他們對平埔正名的戒心或是疑慮能夠排除。所有的力量都還要再擬聚,體制內外施壓才有辦法。

此外,他也認為平埔族群內雖有學者的力量不斷替平埔正名發聲,但終究效果有限。他不諱言,這是因為目前政府的執政團隊裡面並沒有一個夠份量的人可以幫平埔族群發聲。

只是原運至今已經 30 多年,平埔正名的議題也爭論了很久,而今這已經是一個急迫的問題,試想若再繼續拖個十年,到那時平埔族群的族群文化及語言皆已消失殆盡。到那時第一民族黨也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石慶龍說:

「必須要承認,黨目前的力量還不大,但我們對平埔族正名要絕對支持,第一民族黨標榜是原住民的政黨,而原住民的政黨是涵蓋平埔族的成員的。」

 

最後,石慶龍主席還是希望能多多推廣「第一民族」的概念,不管是原住民族或是平埔族群尋求正名,都希望能用第一民族的觀念來跟國家提訴求,因為「不論是平原、山原或是平埔族群,都是台灣的第一民族!」

 

附註

  1. 3 席分別為南投縣第六選區的石慶龍、高雄市那瑪夏區區長徐出世及台東縣成功鎮鎮民代表楊世光。
  2. Carrot and Stick:中譯「胡蘿蔔加大棒」,是一種以「獎勵」(胡蘿蔔)與「懲罰」(大棒政策,Big Stick Policy)同時進行的一種的懷柔策略。

 

關於作者

洪裕淵,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所畢業。想藉由寫作改變這個世界,目前是個社會新鮮人,在社會的角落默默工作著,去過的地方不多,但是常常在腦袋中構思各種冒險,愛做夢,夢想是環遊世界。

[AdSense-A]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翻攝自 〈修水保法的影響:石慶龍〉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