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電影沒告訴你的《阿罩霧風雲》:霧峰林家來了,那原本阿罩霧的人跑哪去了?

電影沒告訴你的《阿罩霧風雲》:霧峰林家來了,那原本阿罩霧的人跑哪去了?

by Aite_Awan

《阿罩霧風雲》是一部台灣史電影大作,耗資不斐,內容主要描述霧峰林家知名歷史人物林獻堂經歷滿清、日本、中華民國三個不同政權殖民下,各種歷史事件穿插其中如同傳奇的一生。

那麼為什麼這部片的片名不叫「霧峰」傳奇,卻叫「阿罩霧」傳奇呢?

 

霧峰為原阿罩霧,為洪雅族傳統領域

漢人移墾範圍逐漸從大里杙拓展到阿罩霧地區時,也屢有衝突事件發生,時有漢人被馘首而去。

如果動手上網查一下資料就會知道,霧峰的古地名就叫阿罩霧,來自洪雅族阿里坤支族的語言 Ataabu。這邊曾經是洪雅族貓羅社的獵場,最早山區的部分也屬於泰雅族的勢力內,在漢人移墾範圍逐漸從大里杙(音同「益」)拓展到阿罩霧地區時,也屢有衝突事件發生,時有漢人被馘首而去。

1754 年,漳州平和縣人林石起先住在大里杙莊,後來向洪雅族贌租獵場空地來耕作,而與其族眾建立了「阿罩霧莊」,還有貓羅堡業戶吳伯榮在此處建立「吳厝莊、萬斗六莊」等。於是來自中國福廣一代的閩客成為霧峰最早期的移民。林家因為其後代經營有成,則成為當地的發達大戶,從地方土豪躍升士官階級。

漳州人來了,那洪雅族這方面呢?難道就消失了嗎?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 《阿罩霧風雲》內容描述霧峰林家知名歷史人物林獻堂經歷滿清、日本、中華民國三個不同政權殖民下,各種歷史事件穿插其中如同傳奇的一生。[/caption]

 

漢人屯墾霧峰,族人求生始混居結社

1805 年之後,霧峰開始出現一個部落叫萬斗六社……,意義上比較近似於今日的都市部落,本質上是為了融入現代生活與求生。

阿罩霧社這名字,我們後來仍可在 1823 年中部六族(噶哈巫族、洪雅族、巴宰族、巴布薩族、巴布拉族、道卡斯族,但在該文獻上無道卡斯族的代表簽字)移往埔里的合約之一《公議同立合約字》上看見「阿罩霧社隘首陳國安 潘萬成」的字樣,而其他入墾埔里的 3 個文件中卻見不到「阿罩霧」三字。但其他荷蘭、鄭氏、滿清初期等文獻,都鮮少看到阿罩霧社了。

倒是根據《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1805 年之後,霧峰開始出現一個部落叫萬斗六社。這個萬斗六社原來是巴布薩族的半線社,以及同樣是洪雅族阿里坤支族的大武郡社、貓羅社等三個部落所分遷出來的移居部落,意義上比較近似於今日的都市部落,本質上是為了融入現代生活與求生。

 

再次遷居後,現埔里東部與東南多為洪雅族部落

團結求生存,霧峰的族人後來仍因為受到中國移民的壓迫,而再次遷徙至埔里……

即便是團結求生存,霧峰的族人後來仍因為受到中國移民的壓迫,而再次遷徙至埔里。當他們來到埔里之後,洪雅族部落多分布在:

十一份庄(水頭里)、九叢楓庄(福興里),屬於北投社;牛洞庄(不詳),屬於南投社;文頭股庄(枇杷里),屬於萬斗六社(但別忘記,萬斗六社本身就是混居部落)。

混居部落則包含:

  • 珠仔山(珠格里,含同屬阿里坤支族的北投社和南投社)
  • 水頭庄(水頭里,同樣包含北投社和南投社)
  • 鹽土庄社(枇杷里,為洪雅族魯阿支族斗六門社與巴布薩族東螺社混居)
  • 枇杷城庄(含枇杷、杷城等里,屬於洪雅族阿里坤支族北投社,與巴布薩族阿束社混居)
  • 中心仔社(枇杷里,同為阿里坤支族的北投社與萬斗六社混居)
  • 虎仔耳庄(大湳里,為巴宰族阿里史社、巴布薩眉里社與洪雅族阿里坤支族萬斗六社混居)
  • 白葉坑社(溪南里,屬於洪雅族阿里坤知足北投社、洪雅族魯阿支族斗六門社與巴布薩族的東眉社及柴坑社混居)

簡言之,洪雅族人現在主要集中在埔里的東部與東南部,但其實埔里內部的族群通婚是頻繁而複雜的。以筆者為例,自己雖認同巴布拉族,但祖先上推六代,也是來自埔里東南方的潘姓人家,甚至還曾在日本語言學家土田茲的記錄上看到疑似是先祖的人名。

 

如果讀者們看完文章後,對於中部平埔原住民族有興趣的話,絕對適合來埔里走走,除了能感受到埔里人的純樸與熱情,或許還能問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資訊,看見《阿罩霧風雲》看不到的阿罩霧人喔!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現南投埔里已成為原西部各平埔原住民族的新居地。[/caption]

 

參考資訊

  • 以 Google 地圖呈現臺灣中部原住民部落分布:

 

關於作者

羅義惇,台中人。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學生,熱愛鄉土,關心原住民文化議題。巴布拉族名 Aitu Awan。

[AdSense-A]

 

[AdSense-B]


相關文章推薦

 

相關好物推薦

中部地區的平埔族群,若依學者對族群的分類,可以包刮道卡斯、巴宰、巴布拉、巴布薩、洪雅等族,但是這些「族群」的分類是日治時期以來學者依據語言與文化特質所做的區分,與文獻中文字系統所使用的「社群」並沒有那麼完整無誤的對應關係,因此,在當代台灣社會當中,這一群人對自我族群的認知要轉變成「族別」並沒有那麼順利和容易。

故本書之敘述將以「社群」的觀點來書寫,含括台灣中部地區:台中、彰化、南投以及雲嘉等地,是讀者了解台灣中部平埔原住民族歷史的好工具。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Tao Tsai(CC Licensed)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