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土地如何淪為工具?談土地、人與神靈的泰雅自然農業觀

土地如何淪為工具?談土地、人與神靈的泰雅自然農業觀

by MataTaiwan_author

我想藉由去(2014)年年底收錄於《農訊雜誌》297 期的一篇拙著,向大家分享自家農場觀察的原民農業。  

農業是一門學問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透過學習,我發現原來農業是一門多元學科融合的學問,農夫必須具備許多知識,如土地、環境、作物、農園管理等豐富經驗。[/epq-quote]種菜不難是普遍大眾對務農的印象,真的是這樣嗎? 從小生活在務農的家庭,我必須面對現實生活參與家裡的農事;不過這 20 幾年來,參與農事也只是為了應付/幫忙家人而從未了解「農業」,所以我跟許多人一樣,始終認為種菜是一門不用腦力和知識的工作。 在 2006 年,因長年推動社區營造工作遇到瓶頸,我重新評估原鄉部落應優先活絡在地產業,若能提升部落農業競爭力才可能穩定偏鄉部落生計,於是我請父親幫忙指導族人學習有機耕作,在 2007 年陸續邀請族人到自家農園學習,而我也在過程中認真學習。當我用心參與農事,卻漸漸影響我的農業經驗:透過學習,我發現原來農業是一門多元學科融合的學問,農夫必須具備許多知識,如土地、環境、作物、農園管理等豐富經驗;同時,父親展現的農法更引起我後來的關注與研究。  

山林資源、傳統經驗、信仰,父親的農業觀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可以辨識自然現象之能力,來自於過去他們守護山林和自然共生的生活經驗,以及耆老流傳的珍貴知識。[/epq-quote]父親(羅慶郎/務農 35 年)的農業生產,在當代為罕見的農法。他回到傳統社會的農業生產脈絡之中,重視傳統生態知識與靈性生活的結合,利用他對於傳統知識的豐富經驗以及靈性生活的支持下,善用山林資源製作營養源取代市售有機肥和營養源,創造出符合自然與環境的在地農法。 在傳統社會,部落的農業生產乃循 Gaga na Bnkis(老人的經驗),農業與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篤信作物生長關鍵在 Utux(神),這種豐富的文化和社會正是我們 Tayal(泰雅族)的農業觀。我相當羨慕父親擁有傳統社會的生活經驗,透過土壤顏色就可判讀土地肥力與養分,抑或藉由自然現象即可掌握天候的知識,而這種可以辨識自然現象之能力,來自於過去他們守護山林和自然共生的生活經驗,以及耆老流傳的珍貴知識。  

運用自然的創新農法,父親的信仰是關鍵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除了他本身具備的豐富生態知識以外,靈性生活亦是助於他將山林資源應用在農法的關鍵因素。[/epq-quote]此外,靈性生活亦是支持父親研究在地農法。 1988 年,當母親長期生活在化肥與農藥的環境而罹患癌症,是父親轉作有機耕作的要因。當時,父親面對醫院無法治療壓力,最終帶著癌末的母親返回部落,向上帝尋求最後生機,透過長時間祈禱,被啟示使用山林中某一樹種,熬煮成汁,使母親的疾病得以改善復原。這個事件,也使得家人將農業和靈性生活緊緊相扣,更奠定了父親日後運用山林資源到農業的重要經驗。 在 2004 年,他和母親每天半夜都會在禱告山上祈禱,3 年後開始經歷到許多奇事。 上帝似乎藉由夢境和意象不斷啟示新的農法,讓父親得以在每一年經歷新式農法,而這種顛覆科學經驗的超自然現象,在父親的農業生產經驗中實現了;像是去年引入的森林農業經驗,是把森林養護關係應用在農業生產中,大量地使用森林的微生物到農園;面對有機農夫苦無對策的病蟲害問題,則是使用山林樹種製作成防病蟲害的自然藥劑,有效抑制病蟲害的發生;在今(2014)年,又將農園周邊不起眼的土壤透過傳統堆肥技術的應用轉變為天然基礎肥,且結合類盆栽模式種植,為預備轉型有機農業以及土壤受到汙染的農夫建立一個可行性的方向,使農業一步一步走向資源循環利用之地步。 而我深入探究,父親之所以順利將傳統知識應用在農業生產的原因,除了他本身具備的豐富生態知識以外,靈性生活亦是助於他將山林資源應用在農法的關鍵因素,才能從傳統的經驗創造出別於當代農業的創新農法。  

農業的下一步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父親的農業經驗,是一種有人、有土地、有神的農業生產,而這種模式事實上是傳統社會的農業觀。[/epq-quote]最後,父親的農業經驗,是一種有人、有土地、有神的農業生產,而這種模式事實上是傳統社會的農業觀,只是部落在當代社會/農業的影響下,人們價值觀的改變與扭曲,標榜科學的農業漸漸取代過去經驗,當知識技術不斷轉移,切割了過去原來存在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核心文化,一旦失去了原來的關係,土地淪落為工具。 而父親的經驗,則是在當代社會找到了相似傳統社會農業內涵要素,在靈性生活和傳統生態知識的支持下,傳統亦可與現代結合,找到了與自然共生的法則,恢復了原住民守護土地的功能和人地關係,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另類的下一步,站在我們的經驗,農業可以很自然。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Watan Taru(漢名:羅恩加),政治大學民族系博士生。曾任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國小代課老師、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部落訪問學人與服務獎助服務工作。於 2001 年返鄉深耕部落,參與部落公共事務,推動社區營造與有機農業的集體行動,致力改變原鄉地區的生活和產業。現為至善基金會數位網夢督導,在新竹縣尖石鄉培力在地工作者,組織部落工作團隊,以農業串結部落,並於 2010 年在服務地區掀起有機農業運動,這幾年亦陸續在其他原住民族地 區分享工作經驗。 目前他持續關注的議題工作有老人關懷工作、土地議題、民族教育與文化復振、有機農業推廣、農民生活、跨部落資源共享。而他始終堅信,投入 一份愛,部落就改變的信念。
[AdSense-A]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Watan Taru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