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呦,答案太簡單了啦,有看我們粉絲團的一定很容易猜出答案 ── 那就是嘉義縣阿里山鄉的茶山部落! 據統計,茶山部落有超過 66 個 hʉfʉ(涼亭),是臺灣涼亭密度最高的地方!近年來,當地鄒族朋友甚至發展出「茶山 Hʉfʉ 文化節」,就是要來分享這個特別的文化!…… 但你知道嗎,鄒族朋友的涼亭文化,竟然跟一個與他們祖靈的傳統有關喔! 早年鄒族也和臺灣多數原住民族一樣,都是採用室內葬。於是家人過世後,會把祂們埋在家中石板下,然後蓋上石板,連續生火考個三天,讓屍體乾化…… 這時涼亭功用就來了!因為家人要守護火苗,不讓它熄滅,但又不能在屋內喧嘩,吵到祖先,所以會在家外蓋個涼亭吃、住。 11/22、11/23 是茶山部落的涼亭節,很多朋友都會上山去參加,但族人特別交代,很多掛在涼亭上的水果都是要分享的,請不要一個人通通拿走,這是很壞的習慣喔! 更多的部落或原民相關活動,請見下列「未來最新重要活動」!
未來最新重要活動
活動日期:2014/11/15(六) 活動名稱:巴宰族牽田走標傳統過新年活動(南投縣) 活動地點:暨南國際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相關文化:巴宰族- 活動連結:巴宰族牽田走標傳統過新年活動
- 活動介紹:
免購票、免索票,就是這個周末,直接到現場同樂!邀請您午后坐在草地上與原住民Live樂團一同野餐,每天都有 四個表演團體,帶給你一下午的滿滿活力;歡迎你攜帶野餐 墊、邀集三五好友各自準備美食,屬於你們獨一無二的午後 饗宴,就在華山展開囉!
當然我們也在周邊準備了文創及美食攤位:iM行動教會有各式甜派與福音解籤、橄欖華宣也有點心,還有papa 排灣族美食帶來原民美味!祥福文創+FireMaker s、Domoto Ruby和HEY ! YEH 創飾集,都有精緻作品等你來逛喔! - 活動連結:Pulima藝術節 閉幕活動──原地野餐音樂日
- 活動介紹:知名的南島語言專家 Karl Alexander Adelaar 研究範圍涵蓋臺灣、印尼、馬來西亞、馬達加斯加及婆羅洲等地的原住民語。其學術著作質精量多,包含數篇與西拉雅語法相關的學術文章, 並已出版西拉雅文法書。世界各地知名學府-荷蘭萊頓大學、美國康乃爾大學、澳洲國立大學、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澳洲墨爾本大學等等都有他的足跡。Karl. A. Adelaar 教授現任職於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研究西拉雅語將近30年,自2002年開始協助臺南市西拉雅文化協會迄今。本次將精闢分享近30年研究部份成果,共同為 西拉雅語現況與未來的發展貢獻專門知識,為西拉雅語復振邁向新的旅程碑而準備。
- 活動連結:西拉雅語言學術講座及論壇
- 活動介紹:早年,鄒族有一項極為特殊的傳統喪葬習俗。當長老級耆老過世時,家人會在家中地下挖穴,四面鋪以石板。長者遺體以蹲姿綑綁後,置入穴中,上面再蓋上石板。石板上連續生火三天,讓屍體乾化。這段期間家屬必須在家裡守護確保火苗不能熄滅,遠到奔喪的親友也不能任意進入室內,以示尊敬。吃、住則都在涼亭。但這項神祕的世襲習俗,早在日據時期即被禁止。 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有好長一陣子,鄒族的涼亭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建築。最近幾年,茶山村為了重建部落文化,村民才自動自發建涼亭,延續部落的傳統。這也是「茶山涼亭節」的由來。村民動手搭建涼亭,邀請雕刻家作木雕創作,不僅是為了美觀,更內含傳承及自我反省的意義。
- 活動連結:103 年茶山 Hʉfʉ 文化節
- 活動介紹:長久追尋我們的古文化,這條路崎嶇艱辛甚至痛苦,但我們卻從來沒有停止過,也不想停止。因為如果我放棄了我的文化,我也就完全失去自己了。 民國103年6月起,在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支持之下,我們榮幸得到南投縣廬山部落張桂英媽媽的同意,她開始教導我們賽德克族最困難的編織法-miri (米粒)編織。經過了五個月的學習,我們決定在部落裡呈現師生的作品成果。展覽將在仁愛鄉合作村合作國小展出張媽媽多年來的珍貴作品與我們這些年輕族人的 學習成績。我們誠摯邀請賽德克族人與所有關心賽德克族的朋友務必前來觀賞。當天會有作品介紹與織布示範,學員也會分享一路走來的學習心路歷程。自己的文化自己救!傳承珍貴的賽德克miri 編織文化,將這份豐富的美繼續留給我們的子孫。重振Gaya,我們可以是驕傲喜樂的賽德克人!祝福各位!103年11月23日等候各位的到來!與我們相聚,並用編織重新與祖靈連結!
- 活動連結:女人的布 Miri
- 活動介紹: 以自己的雙手,創造賴以為生的價值,這對原住民來說,從過去到未來都不會改變。唯一的不同是手中握著不再是打獵的箭,而是傳承文化內涵的創作工具。對現代社會中的原住民生活,即使與都市生活已經緊緊結合,但對原生的家族與部落,卻依舊在心中有著濃郁的情感與心靈寄託。在展覽中,將沿著心中信仰的軌跡,從都市開始,一步步的走回家族、走回部落,進入心靈中最溫暖的寄託。期待每一位參觀的朋友,當漫步在原住民藝術作品的空間中時,能感受到這份獨特而堅定的情感。也許,會在這兒找回自己心中,曾被淡忘的心靈寄託。「Vibrant Vision─藝述部落」台灣原住民藝術工作者聯合展演,延續「原原不斷」、「原原當代」原住民藝術大展的鮮明、躍動生命力的品牌印象,接續與國際接軌的企圖心,以「藝述部落」的概念,將每位藝術家的部落帶到都市,增加原住民部落與當代社會的連結性。在展現當代優質文創的臺北核心場域「松山文創園區」中,展現第六屆台灣原住民藝術工作者的當代成就。誠摯地邀請您蒞臨 指導。
- 活動連結:Vibrant Vision─藝述部落
- 活動介紹:打破過去博物館觀點的呈現,轉以博物館與部落合作的模式,期望互為主體共構成長。
噶瑪蘭族的歷史遭遇與部落發展軌跡風貌,透過族人的觀點、立場與價值,將文字、影像與生活物質等的結合呈現。同時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提供收藏數十年到百餘年不等的噶瑪蘭族真品生活文物,如鼻笛、刺繡背袋、精緻木板雕、刺繡帽子、披肩布、古地契、地織機具等,透過展覽將「歷史與當代」、「他者與我者」在同一空間對話、反省、激盪……。
展覽主視覺: 【噶瑪蘭族是蘭陽平原的主人】 【海洋與獨木舟】 【香蕉絲文化情】 【崇尚祖靈信仰】 【獨特的木板陰雕文化】 【加禮宛戰役與新社部落】 【豐濱鄉新社部落風景與生活地圖】
- 活動連結:「我們 ‧ 噶瑪蘭 Aida Kavalan」特展開幕活動
- 引言/與談人:李姮憓 / 自然形成空間工作室負責人藍姆路.卡造 / 臺灣大學地理系博士生(吉拉米代部落營造員)
- 活動連結:原 無 疆 界 知 識 系 列 座 談 會
- 活動介紹:
舒米恩與陳建年將於12月6日搭檔擔任綠意舞台壓軸,這也是陳建年首度參與簡單生活節,他表示:「以前聽過朋友說這活動,首次參加心情很開心,希望帶來與活動主題相關的音樂。」希望簡單生活節活動能讓年輕人有健康的戶外休閒娛樂,並藉由音樂找到單純的快樂。
除此之外,卑南族的藝人阿妹、阿美族 Ayal Komod(張震嶽)等知名原住民族藝人歌手也都將參與演出,詳請請見活動連結。 - 活動連結:2014 簡單生活節
- 活動介紹:「其實我們常常對週遭的事物視而不見,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事物所含有的意念、用途、方法、機能、原理、細節……….。」
自102年開始,孫業琪老師以實驗性質的方式在臺中及桃園二地進行新模式的傳習課程,教導學員運用不同類群的技術知識如材料、技法、造型、色彩、用途、文史等之間的關係進行創作。展覽內容有學員們課堂上的習作、規定的打樣以及吸收咀嚼後的再創作,也是孫業琪老師這兩年將編織工藝的知識體系重新建立的教學推廣成果。期待當民眾欣賞展覽時,這些作品所包含的技法與理念也同時被看見。 - 活動連結:看見與被看見-孫業琪編織構成與纏花傳習成果展
- 活動介紹: 看織著「三民主義」的泰雅織布、刻有青年白日徽號的排灣木雕。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威權時代中多元論述的星火」特展,呈現1950至1970年台灣人類學者的原住民研究,展現學者在戒嚴年代如何為原住民留聲,也留下當年部落受政令宣導影響的文物。
- 活動連結:「威權時代中多元論述的星火:1950s-1970s臺灣人類學者與原住民研究」專題特展
- 活動介紹:
臺灣長什麼樣子?環境的地景形貌是自然風土與人文民情兩造,長時間交互流動與作用所積累的整體表現,當代的臺灣人可以很輕易地從地圖上,透過外型輪廓辨識臺灣,而各時代的記錄者們對寶島臺灣的想像卻是各有不同,因此我們很難想像16世紀西方人繪製的地圖中,臺灣曾以許多不同的形狀出現。同樣的,在攝影技術普及的今日,我們也很難遙想數百年前的人,是如何觀看臺灣這塊土地上的自然與人文風土,這些不同的時代、族群及階層又是如何製造與記錄時代風景?是否有不同的關懷重點,有無將自身的想像投射於臺灣景觀的圖譜中?請跟著臺灣山林的山巒起伏,一起穿越時代重返17世紀,在時間的長河上緩緩航行向現代,以鳥瞰臺灣到貼近土地,看看不同時代的人們透過遠、中、近三重視角,呈現出的臺灣景像,使身處在同一方寸土地上的我們,透過爬梳土地時代的風土景觀,不僅從中觀看我們周遭環境在歷史境域裡的變與不變,並體認「人.空間.環境」三者之間流動且緊密的共生關係。
- 活動連結:風土誌:臺灣景觀圖譜
- 活動介紹:
10月18日啟動系列活動至年底,敬請一起抵達臺灣第一站
- 活動連結:第三屆 臺南市西拉雅文化節『NAUNAMU』
有什麼漏網之魚,是您覺得也非常重要的原住民族新聞或活動,但卻不在活動看板裡的嗎?或您有原民相關新聞稿,想請我們刊登的嗎? 投稿或活動訊息請寄:[email protected] (活動刊登者,請務必提供「活動名稱」、「活動簡介」(150 字以內)、「主辦單位」、「活動地點」,及「活動資料或相關連結」。有少給資料的,小編不知道怎麼幫你 po…… 切記切記~~~!)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Mata‧Taiwan》(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