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快點,族人們,把你們家裡的「瓶子」通通拿出來,要還願的要去準備全豬,我們要向「最高祖靈」── 阿立母行禮,準備一年一度的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囉! 今年吉貝耍部落的夜祭一樣在農曆 9 月初五(國曆 9 月 27 日)開始,將一直唱到隔日的凌晨…… 去年唱到凌晨三點半,那今年呢? 不知道,就看阿立母有沒有聽得滿意、聽得高興囉! 更多的部落或原民相關活動,請見下列「未來最新重要活動」!
未來最新重要活動
活動時間:2014/9/12(五) 活動名稱:「在靈路上」創作分享(花蓮縣) 活動地點:花蓮縣吉安鄉東昌村部落聚會所(東海六街) 相關文化:阿美族- 活動介紹:
藝術家巴豪嵐 ‧ 吉嵐將在東昌部落,分享他在東昌對於阿美族祭師所做的繪畫記錄。
- 活動連結:「在靈路上」創作分享
- 活動介紹:
招生對象以原住民族語西拉雅族優先,
非原住民報名者,名額有限,可先行登記後,錄取與否會以電話簡訊通知。 - 活動連結:原色─天然纖維染色創作
- 活動介紹:
Matagisal【西拉雅正名一起談】 9/14下午3:00在高雄木柵教會 從臺南出發的朋友 歡迎在新市搭車,沿路停靠口埤、左鎮 請洽:06-5982307
- 活動連結:《#聽台灣‧我的土地音樂風景》音樂會
- 活動介紹:
桑布伊,一個在年輕的身體裡藏著古老靈魂,有著與生俱來的獨特嗓音,來自台東山與海交界處、一個卑南族古老部落的古謠傳唱者。
- 活動連結:桑布伊Unplug古謠分享會
- 活動介紹:
2014年恰逢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成立二十週年紀念。距離1999年「台灣原住民國際學術研討會」已逾十五個年頭。近年來台灣原住民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遭逢巨大變遷,包括:正名運動以來新族群的成立、原住民族自治法的提出,以及災害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等等,亟待深入研究與討論。 因此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與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再次合作,並承原住民族委員會共同參與主辦,於2014年9月15日―17日,假南港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舉辦「2014年台灣原住民族國際學術研討會」。
- 活動連結:2014年台灣原住民族國際學術研討會:當代面貌的探索
- 活動介紹: MAKAPAH,原住民阿美族語中的「美、帥、漂亮、讚嘆」的意思。2014 MAKAPAH 美術獎,首獎獎金高達18萬,邀請您共同深掘原民之美!
- 活動連結:2014 MAKAPAH 美術獎邀您一起記錄原民的美,最高獎金 18 萬等你來拿!
- 活動介紹:
由吳三連獎基金會主辦「文」鼎台灣、「藝」錦還鄉 ── 2013 吳三連獎得主巡迴講座,邀請去年「問鼎台灣」文壇、藝苑崢嶸而獲「吳三連獎」卑南族得主巴代,光榮回返故鄉發表作品獲專題演說,旨在期使得主分享他們創作的理念與經驗,讓「藝術下鄉」、回饋鄉里,而使同鄉亦「與有榮焉」,在欣賞得主優秀作品之餘,看見與感受台灣文藝之美,進而建立自身文化自信心。
- 活動連結:巴代小說中的文史與歌謠情境
- 活動介紹:
2014年恰逢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成立二十週年紀念。距離1999年「台灣原住民國際學術研討會」已逾十五個年頭。近年來台灣原住民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遭逢巨大變遷,包括:正名運動以來新族群的成立、原住民族自治法的提出,以及災害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等等,亟待深入研究與討論。 因此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與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再次合作,並承原住民族委員會共同參與主辦,於2014年9月15日―17日,假南港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舉辦「2014年台灣原住民族國際學術研討會」。
- 活動連結:2014年「台灣原住民族自然資源運用與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
- 活動介紹:
本紀錄片自1993年到2014年間,紀錄十多個原住民
族部落。 透過當代與歷史文獻影像的交織,加強泛原住民族遭受
迫害的證據力(土地侵占、山林掠奪、同化教育、迫遷原居 地、納入資本主義、以番制番、消費文化等),呈現政府漠視敷衍的態度、原民會官員效忠殖民政府的 嘴臉,並且表達國家未認定原住民族(平埔族群)從隱晦、 認同、文化復振、部落意識、要求國家認定…等。陳述 台灣原住民族以積極行動力表達「爭生存」的堅強毅力等多 層次議題,提供統治政權與大眾社會反省與瞭解的管道…… - 活動連結:紀錄片《原民會戰功冊》
- 活動介紹:
農曆8月15日開向後,夜祭活動籌備開跑囉!
今年的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時間是9月27、28日,適逢星期六、日,豐富活動內容歡迎您來參與,有興趣的朋友快 把時間留給吉貝耍吧~~ - 活動連結: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
- 活動介紹:
阿里山鄒族。素人藝術家 慕乙 部落生活特展 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期待與你用心來交流。 嘉義市區。檜意森活村。營林俱樂部。免費參觀
- 活動連結:2014 阿里山鄒人 Yangui 慕乙特展
- 活動介紹:戰後 136 年,撒奇萊雅族火神祭邀請您一起自這場族人失傳已久的祭儀中,看見部落的百年歷史。
- 活動連結:2014 火神祭
- 活動介紹:原先生活於此片土地的平埔族群於漢人大量移入後漸漸消失,但在其之前,早已有人群於北部河口、平原地區發展出了豐富的文化特色。然而,直到文字進入的十七世紀以後,我們才得以由文獻紀錄中窺知這片土地的過去。現今的考古學工作,不僅是針對遺址本身進行述說,更致力於消弭所謂的「史前」以及「歷史」時代之間的斷點,藉由文物延伸土地的歷史深度,並帶領群眾搭建歷史記憶的橋樑。本次特展聚焦於臺大校園的考古埋藏,展出臺灣大學所典藏的平埔族史前文物,其中更包含了位於臺灣大學水源校區的遺址發掘成果,除了讓民眾發現「原來考古遺址就在身邊」,也期待藉由此展,增加大眾對於這片乘載了人群遷徙記憶的土地的關心。
- 活動連結:「祖先的紋樣」北部平埔族史前文物──臺大校園的考古埋藏
- 活動介紹: 夏曼.藍波安創作文類包括散文及小說。小說創作敘述達悟族的神話故事,散文作品則描繪個人身處蘭嶼及臺灣兩社會的心境轉折,並以重新學習該族生活、接受海洋洗禮等過程,呈現個人與民族的情感,企圖喚起臺灣原住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文學成就: 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文學散文獎、九歌年度小說獎。主持TVBS「台灣念真情」節目達三年,導演企畫及代言的廣告數十支。二○○一年,開始舞台劇創作,成功詮釋「國民戲劇」。
- 活動連結:2014 府城講壇 ── 我的潛水生活與思考
- 活動介紹:瓦拉米步道位於玉山國家公園東部園區,是一條沿著拉庫拉庫溪蜿蜒穿梭於綠色森林的步道,是依據「日治八通關越嶺道」東段遺址修建而成。其間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人文史蹟與壯麗的天然景觀,是民眾親近玉山國家公園的好去處。將藉由漫遊的生態研習方式,走進玉山國家公園瓦拉米步道探索自然生態,體驗卓溪鄉布農族部落人文之美。每梯次報名人數以二十人為限,歡迎有興趣之民眾踴躍參加。
- 活動連結:103年度瓦拉米步道人文生態研習營
- 活動介紹:
本片以霧社事件為本,訪談遺族、歷史學者與紀錄賽德克族人追尋祖靈發源地「Pusu Qhuni」的過程。本片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音效兩項提名。由於導演湯湘竹此前擔任魏德聖《賽德克·巴萊》之製作團隊以及片名、出品單位的互相關聯,亦被視為《賽德克·巴萊》的系列電影之一。
八十年前,被日人強迫遷徙的抗日餘生,離家、失親,生命被監看、限制,最後選擇噤聲以求自保。因有前車之鑑,族人只要孩子努力唸書,於是清流部落成為今天教育程度最高、公務員最密集的原住民部落。故事很長,願意開口述說的歷程也很長。當故事的面紗終被揭開,今日始得以拜訪「餘生」遺族,傾聽他們的故事;也得以前往幽遠高山中,尚饗發源地──PusuQhuni。
- 活動連結:餘生—賽德克·巴萊
- 活動連結:阿米斯音樂節
- 活動介紹:
成長的過程中,寒菘的父親Kuale(杜冬振)為了更好的教育,舉家自新好茶遷居到平地,但只回到家裡,總是充滿著母語,以及一個又一個舊部落、家族的故事,每逢假日,必定由爸、媽帶著,回到新好茶過部落的生活、玩部落的遊戲,並與部落族人互動,讓寒菘和弟弟、妹妹總是期待假日的到來,覺得山上的生活真是快樂!正因為父親的用心,註定寒菘一生所思、所念的,都是部落……
今於2014年八月至十月下旬,受屏東縣原住民文化會館邀請舉行個展<扛著祖靈的筆 畫魯凱>,預計將展出「愛-創作的動力」、「繪本故事-Maca ki umu:伍姆的嘛喳註」、「精神-里古烙」、「記憶-土堆下的好茶部落」四個大主題,創作作品涵蓋油畫、壓克力、水墨、鉛筆素描等不同媒材,透過畫作敘說一個又一個緣自於「愛」與「思念」的故事,期待能透過故事,落實一般教育與民族教育的交流與對話,讓不同年齡、不同族群的朋友們,看見並重新認識我們的土地,以及過去先人原始而質樸的靈魂。 - 活動連結:2014 杜寒菘 個展 「扛著祖靈的筆 畫魯凱」
- 活動介紹:
「湖漾巴圖-大湖文化特展」是目前臺灣唯一完整展出代表器物「巴圖形石器」的展覽,特展以3百餘件史前出土文物的考古文物呈現、互動遊戲及實景復原方式表現當時大湖文化的聚落空間配置,展出內容淺顯易懂並具教育推廣意義,相當適合親子一同前往觀賞
「大湖文化」是在高雄市湖內區大湖遺址是最早被發掘的,1920年八田與一興建嘉南大圳時發現烏山頭遺址,開啟大湖文化研究序章。「大湖文化」蘊含著臺灣西南部平原先民的履跡,也是臺南發展史中不可或缺的拼圖,「湖漾巴圖-大湖文化特展」透過考古的發掘與研究,將拼湊出大湖文化人的生活樣貌,串起依舊深埋藏在這塊土地上的片段臺灣史。 - 活動連結:湖漾巴圖-大湖文化特展
- 活動介紹:
17首從台灣土地出生、成長的原創音樂 17首陪伴你我紀錄生命風景的經典歌調 從思想起、月夜愁,到融合南、北管的跨界音樂創作曲 從膾炙人口的新世紀音樂名曲,到採集野地之聲的自然音樂代表作 從傳唱幾世紀的原民古調,到融合現代語彙的創作歌謠 聽台灣,聽見你的我的聲音,聽見你的我的土地音樂風景
- 活動連結:《#聽台灣‧我的土地音樂風景》音樂會
- 活動介紹: 看織著「三民主義」的泰雅織布、刻有青年白日徽號的排灣木雕。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威權時代中多元論述的星火」特展,呈現1950至1970年台灣人類學者的原住民研究,展現學者在戒嚴年代如何為原住民留聲,也留下當年部落受政令宣導影響的文物。
- 活動連結:「威權時代中多元論述的星火:1950s-1970s臺灣人類學者與原住民研究」專題特展
- 活動介紹:
臺灣長什麼樣子?環境的地景形貌是自然風土與人文民情兩造,長時間交互流動與作用所積累的整體表現,當代的臺灣人可以很輕易地從地圖上,透過外型輪廓辨識臺灣,而各時代的記錄者們對寶島臺灣的想像卻是各有不同,因此我們很難想像16世紀西方人繪製的地圖中,臺灣曾以許多不同的形狀出現。同樣的,在攝影技術普及的今日,我們也很難遙想數百年前的人,是如何觀看臺灣這塊土地上的自然與人文風土,這些不同的時代、族群及階層又是如何製造與記錄時代風景?是否有不同的關懷重點,有無將自身的想像投射於臺灣景觀的圖譜中?請跟著臺灣山林的山巒起伏,一起穿越時代重返17世紀,在時間的長河上緩緩航行向現代,以鳥瞰臺灣到貼近土地,看看不同時代的人們透過遠、中、近三重視角,呈現出的臺灣景像,使身處在同一方寸土地上的我們,透過爬梳土地時代的風土景觀,不僅從中觀看我們周遭環境在歷史境域裡的變與不變,並體認「人.空間.環境」三者之間流動且緊密的共生關係。
- 活動連結:風土誌:臺灣景觀圖譜
有什麼漏網之魚,是您覺得也非常重要的原住民族新聞或活動,但卻不在活動看板裡的嗎?或您有原民相關新聞稿,想請我們刊登的嗎? 投稿或活動訊息請寄:[email protected] (活動刊登者,請務必提供「活動名稱」、「活動簡介」(150 字以內)、「主辦單位」、「活動地點」,及「活動資料或相關連結」。有少給資料的,小編不知道怎麼幫你 po…… 切記切記~~~!)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HYLA 2009(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