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林維亞:為何蘭嶼不出歌手?── 從文化談起達悟音樂底蘊

林維亞:為何蘭嶼不出歌手?── 從文化談起達悟音樂底蘊

by admi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Platform 國際文化平台」(簡稱「ICP」)由旅奧中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暨音樂學學者林維亞發起,結合各國作曲家與演奏者的展演平台。多年來,林維亞由於以臺灣蘭嶼地區達悟族音樂為研究主題,每年由奧地利返回臺灣,前往蘭嶼,建立達悟族母語教學與聲歌傳承的工作,而她於蘭嶼投入的熱情,也帶動 ICP 成員對臺灣原住民文化的關切與興趣。 此次製作的出發點即為結合蘭嶼達悟族的傳統音樂 ── 達悟耆老的歌唱、傳統生活 ── 蘭嶼島民生活研究影像與當代科技 ── 電子音樂創作的當代聲響。  

為何沒有蘭嶼的歌手:從生活了解達悟音樂文化

在達悟族的傳統文化上,並不使用樂器,歌唱是唯一的表達方法,並且歌唱並不是為了「抒發情感」而唱,而是和生活內容密切相關……

「一開始到蘭嶼是因為要採集一些作曲的素材,後來開始寫博士論文之後,我和蘭嶼之間開始有了密切的連結。」旅奧中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暨音樂學學者林維亞長年觀察與研究蘭嶼音樂,透過年年往返奧地利與蘭嶼之間,她深入蘭嶼的生活文化,從蘭嶼人的生活智慧與核心價值理解蘭嶼的音樂文化。 「有個現象很特別,在流行音樂領域中,有許多傑出的原住民歌手,但為什麼會沒有來自蘭嶼的歌手呢?」   談論音樂,得先從文化的底蘊談起;這和達悟族的傳統有關,在達悟族的傳統文化上,並不使用樂器,歌唱是唯一的表達方法,並且歌唱並不是為了「抒發情感」而唱,而是和生活內容密切相關;例如:驅趕惡靈、祈福、捕魚、蓋房、造船等,音樂內容具有目的性和功能性。 此外,「達悟族的音樂非常特別,有很多微分音,這是臺灣其他原住民文化中所沒有的,也是這一點,讓這次新點子樂展中的外國作曲家們特別感興趣。」以現代鋼琴的調律而言,我們可聽出全音和半音之間的差別;然而,微分音的聲響非常特別,人耳並不容易辨別出來,誕生於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卻在在具備了西方音樂系統中相當「前衛」概念的「現代音樂」元素。  

從歌唱中,體現對人、神靈與自然的尊重

如果他們不小心唱到別人的歌詞,也非常有『引用』概念,唱完歌會講一小段話,表示引述他者。

蘭嶼的音樂和歌謠是以口傳相授,如同書本一般,裡頭有許多生活知識,研究蘭嶼歌謠,也就等同於研究蘭嶼人類生活誌。 「蘭嶼人唱歌,無論是勞動或是祈福,歌者必須自己編唱自己的歌詞,歌詞內容不能虛構想像中的事情,如果唱出不符合所作之事的歌詞,會被別人嘲笑;而又如果他們不小心唱到別人的歌詞,也非常有『引用』概念,唱完歌會講一小段話,表示引述他者。」 從這件小事也可看出,達悟族人生活中處處可見的「尊重」觀念,尊重人、神、靈,也尊重大自然;也沒有上對下的概念,萬物皆均等。 也因為本於對他人的尊重和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族人之間若遇到相處不愉快的狀態,也會選擇以「歌唱」的方式溝通,「蘭嶼人選擇用歌唱的方式緩衝人和人之間的不愉快,用歌唱平衡所有的不平衡。」不只用歌唱維繫關係,歌唱也能顯現出人的能力,「有一些歌曲需要用同一口氣音唱完,氣用得夠長,代表這名男子能夠潛水到三到五米的深海、補到魚。」達悟族人以歌唱顯現自然狀態,也以歌唱回應與回復自然狀態。「蘭嶼人的生活中有許多傳統規範,如果沒有照著規定走,觸犯了禁忌,可能會為家人帶來不好的運氣,甚至導致死亡,因此也需要做解除禁忌的動作,唸咒和歌唱等,讓這件事情回復到原有的狀態。」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792"] 達悟族人生活中處處可見的「尊重」觀念,尊重人、神、靈,也尊重大自然;也沒有上對下的概念,萬物皆均等。[/caption]  

達悟族的音樂文化,該如何以現代音樂會呈現

年輕一輩會覺得長者的微音程吟唱不怎麼悅耳,這一點很可惜,我想藉著這場音樂會凸顯達悟族的海洋文化,還有他們與大自然共存的智慧,並且喚起對文化的認知,以及後續的延續效應。
今年新點子樂展中,奧地利作曲家 Johannes Kretz 也深入了解蘭嶼文化,並以這些基礎作曲;「蘭嶼音樂還有個特色,用音樂講自身的經驗故事、從前族人的經驗故事,沒有時間限制,一直循環之,想談論多久就談論多久。」因此,Johannes Kretz 以東方的五聲音階拼出十二個音循環,同時有西方十二音階和東方的五聲音階,以鋼琴和現場電子音樂的方式呈現。 「Johannes Kretz 認為,一般鋼琴無法彈奏出歌唱的滑音,因此,他以電子音樂的方式讓鋼琴也可發出微分音的聲響,藉此表現蘭嶼音樂的概念。」Johannes kretz 說,他喜歡蘭嶼,也喜歡臺灣,蘭嶼對他而言,是一個和漢人傳統文化截然不同的國度,他被蘭嶼的文化和音樂深深吸引著,那種對於自然和生活間,永續共生存的模式,也值得西方國家效法之。 然而,現今蘭嶼的吟唱文化也已在逐漸消失之中,「年輕一輩會覺得長者的微音程吟唱不怎麼悅耳,這一點很可惜,我想藉著這場音樂會凸顯達悟族的海洋文化,還有他們與大自然共存的智慧,並且喚起對文化的認知,以及後續的延續效應。」 蘭嶼音樂文化的魅力與效應無窮,甚至也影響了作曲家 Johannes Kretz 對奧地利學校音樂課程的設計觀念,「他認為在這個年代,不要再只專注於西方的歷史和美學,也可多多關注臺灣和其他地區的音樂教學,若能親身做田野調查,那是再好不過了。」 林維亞同時也是一名細膩的作曲者,由於對於蘭嶼耆老歌者而言,「表演」的概念並不存在於他們的血液裡,對他們而言,演唱並不是為了要表演,「上台演出」這件事並不存在,也因此,她說,這回的演出,也必須要尊重歌者的規則,轉換過往作曲者「我寫什麼你就演什麼」的概念,而是改以對方為出發點,順應他們的運作模式發展。   現代音樂是一種聽者與作曲者之間,相互理解的過程;同時身為作曲家、中提琴家、音樂學者和策展人的林維亞,有著更多的細微觀察和體悟,「現代音樂打開了許多可能性和開創出音樂的更多樂趣;我們對聲音的理解,永遠都有更多的想法。」而也因為音樂的連結,使得我們有機會探尋人類、島嶼、音樂與海洋之間的關聯。由於母親是澎湖人,因此,林維亞自幼對海洋與島嶼總有許多溫暖記憶和想像,她說,大海是搖籃,在蘭嶼的音樂文化擁抱之下,她如同回到家了。

(本文原文標題為〈【2014新點子樂展】系列一「融合篇」:蘭嶼,撼動於深藍海域之音-林維亞專訪〉,原作者為李欣恬,原刊載於《風傳媒》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893"] 因為音樂的連結,使得我們有機會探尋人類、島嶼、音樂與海洋之間的關聯。攝影/王文彥[/caption]  
[AdSense-A]

相關活動推薦

旅奧中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暨音樂學學者林維亞多年採集研究達悟族音樂,她的熱情感染了奧地利國際文化平台的成員,以他們的吟唱及音樂為創作靈感,加入電音及現代元素。 本次邀請臺灣新銳作曲家劉韋志及陸橒結合人聲及東西方樂器創作,結合多媒體影像,呈現蘭嶼─台灣、亞洲─歐洲、器樂─人聲交織的聲音景象,打造空靈迷幻的海洋異境。
  • 活動名稱:2014新點子樂展-人聲風景SoundScape
  • 活動時間:9 月 30 日(二)19:30
  • 活動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台北市中山南路21-1號) 
  • 活動網址:http://goo.gl/3tviga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891"] 攝影/Markus Zahradnik[/caption]
[AdSense-B]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