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泛舟導遊不會告訴你的故事:從木船、竹筏到文化泛舟(上)〉)
當代奇美:從兩間茅屋開始的部落營造
雖然有其他部落難以比擬的文化厚度和未曾中斷的年齡組織,然而在外在社會與文化的衝擊,以及許多族人必須長年在外討生計遠離家鄉的現實情況下,奇美的文化延續仍必須面對許多嚴苛的挑戰。 因為少子化加上年輕人在外讀書的比例提高,每年能回來參與年齡階級活動的人數逐漸變少,加上約 10 年前,不少在外的奇美年輕人被詐騙組織騙光積蓄,不敢回鄉,這些因素促使 8 年前明季決心返回奇美,開始著手部落營造的工作。 奇美的部落營造從搭建兩所傳統的茅草屋開始,但重要的不只是硬體,更關鍵的是號召族人一起合力完成這件事的過程。在奇美文化發展協會與族人積極動員下,外出的年輕人依照階級分工,輪流回奇美與老人家學習,合力完成被分配的工作,砍木頭、採茅草、箭竹、黃藤、立柱、編綁,鋪茅草屋頂等,搭建了一間傳統家屋與一間集會所,如今這也成為來奇美泛舟或深度旅遊的觀光客可以體驗極具族群特色的住所。奇美的部落營造從搭建兩所傳統的茅草屋開始,但重要的不只是硬體,更關鍵的是號召族人一起合力完成這件事的過程。

從蚊子館變身為最感動人的博物館
台灣博物界的創舉…… 部落一些老人家遠赴台北,到台灣博物館挑選文物,以部落的主體觀點作詮釋,並且盛大的迎接這批阿美族古文物在部落展出。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連續 4 年推動的「地方原住民族文化館」活化計畫,昨日舉行成果發表,一一細數全台 28 座原民館的『變身過程』…因館藏缺少原鄉文物導致遊客數量低迷,原民會自民國 96 年起推動活化計畫,以「大館帶小館」及實務研習展演活動等方式,將各地參觀總人數提升至去年的 94 萬人。參與此計畫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以及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四年來分批將館內典藏文物送回其原住民部族所屬的原鄉展覽,包括阿美族的『奇美文物回奇美』、泰雅族的『大同文物回大同』,以及今年八月將於來義鄉原民館登場的『來義文物回來義』等展覽。其中,花蓮瑞穗鄉奇美原住民文物館還受文建會選為全台『最感動人的博物館』。」(聯合報)
在 2011 年 6 月這篇聯合報報導中被稱為「最感動人的博物館」的奇美原住民文物館於 2007 年 10 月 14 日正式開館;這棟建築物原是鄉公所蓋的農產品展售中心,但一直未好好利用以致成為蚊子館,奇美的族人開始做部落營造後,和鄉公所商議委由他們來管理,在大家齊心努力下,短短地一年左右時間就將其變身為一個小而美,極具部落特色與在地參與的地方文物館。 2009 年奇美部落與台灣博物館合作,在文物館舉辦了一場「奇美文物回奇美」特展,將真實的文物帶回部落展出,這可說是台灣博物界的創舉。部落一些老人家遠赴台北,到台灣博物館挑選文物,以部落的主體觀點作詮釋,並且盛大的迎接這批阿美族古文物在部落展出。 開展前,當所有的文物都就定位後,特別請來幾位部落耆老先做一番巡禮,在一件稱之為 atomo(挑水用的阿美陶)古文物前,當時已經 86 歲的老阿媽 Adol 忽然說出一件讓眾人震驚的故事:「以前奇美部落豐年祭的時候,會有兩個 kakita’an(部落族長)家的婦女頭頂這樣的陶甕,裡面裝酒,繞豐年祭會場一週。意思是:今天我們豐年祭要喝的酒就是這兩甕,喝完就沒有了。」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00"]



整個部落都應該是一個活的博物館
這幾年透過社區營造,奇美部落在文化事務做了很多努力,除了前述的豐年祭迎靈儀式外,2010 年夏天也同時恢復了狩獵祭,但驅疫祭因為涉及傳統的神靈信仰,一些老人家因為已經改宗基督宗教的緣故,對於年輕人希望回復這個儀式的提議仍持保留的態度。 奇美文物館在部落營造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館內展出的全部都是在地的文物,透過古今文物、照片的穿插,完整紀錄奇美的發展,且由族人擔任解說員。但文化若只是在博物館的櫥窗裡,將會漸漸失去生命力。明季透過這些年的田野調查以及和老人的學習,深知部落豐厚的文化底醞,因此提出「整個奇美部落,是一個活著的博物館」作為發展的圖象。在這樣的目標下,奇美不只紀錄、展出其文化,更重要的是透過各種方式,讓文化能繼續傳承。 除了上述儀式的部分,傳統工藝的保存與延續也是重要的一環。文物館入口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個醒目的 kokang(木琴),這是秀姑巒阿美族奇美部落特有的打擊樂器。為避免 kokang 木琴失傳,協會特地規劃課程讓部落居民大家一起利用課程學習製作。 此外,去年五月我到奇美參加 Palafang 時,正巧看見族人重新製作的傳統竹筏完成。製作竹筏一方面將老人的記憶與手藝傳承給下一代,另一方面竹筏也成為觀光客到奇美做深度旅遊可以體驗的遊程,昔日過溪到對岸耕作時必須仰賴的重要交通工具,被賦予了新的用途與意義。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32"]文化若只是在博物館的櫥窗裡,將會漸漸失去生命力…… 奇美不只紀錄、展出其文化,更重要的是透過各種方式,讓文化能繼續傳承。

遊子返鄉
今年 4、5 月間,奇美部落開始密集地透過臉書和媒體宣告,他們籌備了近三年的「文化泛舟–『水上思路』Tatadok 之旅」,即將在六月正式營運。在眾多的文字與影像宣傳中,一張「熟男解說員」的照片格外吸引我的目光,心想:「這不是在原民台位居重要職位的富榮嗎?難不成辭職跑回奇美當解說員了?」後來我才發現,不只富榮、阿貴,還有長年在北部工作的阿福和一直待我很好的二哥,都是奇美泛舟企業社的重要成員。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為什麼非要離開這塊土地才能過日子?」…… 他們期待,有一天泛舟的事業能夠發展茁壯,再結合有機農業、文創事業等,讓遊子得以返家安居樂業。

「為什麼非要離開這塊土地才能過日子?」
目前雖然族人集資的資金只能購買 5 艘橡皮艇,但他們期待,有一天泛舟的事業能夠發展茁壯,再結合部落目前逐步推動的有機農業、文創事業等,讓在外想回家的遊子得以返家安居樂業。再見奇美
7 月 26 日離開奇美那天,我一個人搭火車北上,接到阿福二哥的電話。原本以為這趟能見到 29 年未謀面的他,但二哥因工作臨時無法抽身回來協助泛舟的解說,因此貼心地致電邀請我明年回奇美參加祭典,他說:「明年捕魚祭有很特別的儀式,妳沒看過的喔!」回家後我從奇美部落的臉書上搜尋到了這個儀式:文化是部落的根本,而非發展觀光的工具或裝飾品…… 以文化為本和強調自主性不引進外資的原則,讓奇美的發展道路一路走來格外艱辛,卻是步步紮實。
「2011 年奇美捕魚祭最後一天 Mikiangkiang,部落的老人以階級為單位,用他們獨特的方式,炫耀他們的孩子抓給他們的魚!這是 3 年一度的全村盛大遊行!」
在奇美從事社區營造,進而發展部落產業、觀光的過程中,我看到最珍貴、也是最艱難的部分,就是努力發掘並保留奇美文化的豐富性與複雜性。他們很清楚,文化是部落的根本,而非發展觀光的工具或裝飾品,因此雖然「文化泛舟」是協會如此看重、賦予厚望的產業,但族人仍舊堅持在 7 月的捕魚祭以及 8 月的豐年祭期間不接待觀光客,把已經上門的錢往外推。以文化為本和強調自主性不引進外資的原則,讓奇美的發展道路一路走來格外艱辛,卻是步步紮實。 因為我與原住民的接觸是在進入人類學領域之前,加上部落實在太令我著迷,因此雖然身為研究台灣原住民的人類學者,但我和部落的關係從來就不侷限於「研究」這件事。每個因各種不同機緣而認識的部落在我心目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奇美,它不是我研究的對象,卻是教會我最多,也是生命中最特殊的一個部落。 期待明年與奇美再度在秀姑巒溪畔的約會!(本文的照片以及眾多關於奇美的文史素材皆引自奇美部落與吳明季的臉書,特此註明並致謝)
作者介紹
邱韻芳,出生於基隆,23 歲時決定放棄台大數學系碩士班學業轉考人類學研究所,考試失利,卻意外參與了原住民紀錄片拍攝工作,自此深深被部落吸引無法自拔,二十七歲進入台大人類學研究所就讀,從碩士到博士論文,皆關注台灣原住民的宗教變遷,尤其是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部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所扮演的角色深感興趣。除宗教議題外,也關心原住民的族群認同,以及當代的變遷和發展,如社區營造、文化觀光等問題。 現任職於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領域為宗教人類學、族群理論、臺灣南島語族研究、觀光人類學。相關故事推薦
相關旅遊推薦
奇美部落是阿美族最古老的部落之一。傳說中,當創世後的大洪水退去,阿美族人的祖先 Sra 和 Nakaw 在現今花蓮瑞穗的奇拉雅山登陸,第一個定居的地點就是奇美部落。 然而這麼古老的部落,卻一直被大家遺忘!以前大家到到秀姑巒溪泛舟,總是匆匆略過,頂多是在這吃便當…… 現在經過奇美部落族人共同經營團隊籌備三年後,正式推出「奇美水上思路:Tatadok(達達鹿)之旅」,讓大家之後到奇美部落玩,都有一相新選擇喔!
- 活動網站:奇美水上思路「Tatadok(達達鹿)之旅」
- 聯絡方式:03-8991220/0912-523026(潘桂美小姐 或 蔣金英老師)
- 官方粉絲團:奇美部落
你也有原住民或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本文原標題〈從木船拉縴、竹筏到文化泛舟:奇美部落的「水上思路」Tatadok之旅(下)〉,原作者為邱韻芳,原刊載於《芭樂人類學》;內文小標為《Mata‧Taiwan》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