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斯有三種:感冒用斯斯,鼻炎用斯斯,各種疼痛用斯斯…… 原住民也有三種:山上的叫山地原住民,山下的叫平地原住民,都市裡的叫都市原住民…… 咦!等等等,一樣都是原住民,誰說一定要這樣分類? 好的!根據前花蓮部落社區大學校長,阿美族的 Isak Afo’(以撒克 ‧ 阿復)老師今年最新的一篇論文(註1)中所說的,國民政府來台後,在 1945 年開始,依照原住民居住的行政區劃分為「山地山胞」及「平地山胞」,從此原住民朋友被硬生生分為兩種原住民,就算是同個家族的人,也會因為設籍不同而被劃分為不同原住民。(所以住山上的漢人,叫「山地漢人」;住山下的,叫「山下漢人」?好奇怪 orz……) 到了 1970 年代,原住民又發生突變,變出了一種新品種叫「都市山胞」,但這次不是政府幫忙分類的,而是一些都會區的教會團體為了區分特定的服務對象,所以用這名字來稱呼住在都會地區的原住民。 其實呢,一個人在都市住,在山上住,本來面對的問題就不同,因此為了解決不同地區居民的問題,以一個大範圍的名詞來概括他們,以方面問題描述與描述,倒也無可厚非。 那麼問題在哪裡呢? 問題就在於,原本這些不同名詞,是為了解決不同環境的原住民所面臨到不同問題的描述,卻被當局者作為是一個本質性的族群區分! 就好像同樣是排灣族,卻因為住的環境不同,被分成平地排灣族、高山排灣族等等,但,他們本質上都還是排灣族啊,搞不好還是來自同個家族呢!因為如此,不同標籤的族人,就因此有了不同的福利、權利,這是很弔詭的! 在福利、權利因為不同的標籤或定義而有異的同時,許多都市地區的確提供了較多的就業機會,較新的生活方式,許多都市地區的政府也提供了較優惠的福利。於是最後啊,都會地區於是就像塊大磁鐵一樣,產生巨大的吸力,把偏鄉地區的年輕人,一個個吸進去。沒了土地,離開了部落,自然而然,就會真的慢慢失去文化的根了…… 於是歷史就變成這樣: 政府幫住在不同地方的原住民貼標籤 > 不同標籤的原住民,有不同的福利權利,不同的社會拉力 > 受到福利權利不同的影響,更多原住民離開部落原鄉 > 離開了部落,許多原住民沒了文化的根 > 政府更可以順理成章地幫大家貼標籤,可以光明正大地說:
哈,你看,我就說山地、平地,和都市原住民,是真的不一樣的!但是,原住民的文化保存與民族意識的維持,沒有土地,沒有部落,是不 okay 的! 這百年來,平地都會區本來就是其他族群文化較強勢的地方,因此原住民朋友來到平地,來到都會區後,如果不像阿美族或排灣族這樣,仍然會在都市裡有意識、無意識地群居而住,建立自己的聚落,反而是分散到各個區、住到高樓大廈裡,族語要跟誰說呢?祖先的故事要到哪裡聽呢? (突然覺得,這跟平埔族漸漸被「漢化」,最後不被官方承認為原住民的過程,驚人地相似!) …… 這樣的都市原住民問題,有解決之道嗎? 就因為都市原住民的議題,真的很值得大家來了解,於是我們粉絲團此次在 8/31 舉辦一場都市原住民的實體活動:「隔壁的朋友,什麼風把你吹來了?」 我們粉絲團很高興可以在 8/31 邀請到 Isak Afo’(以撒克 ‧ 阿復)老師!Isak 老師是一位來自花蓮縣光復鄉的邦查(Pangcah,阿美族)子弟,畢業於台灣神學院、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目前就讀台大管研所。除了很會唸書外,資歷更是豐富,連續擔任原視專任總顧問、原住民族勞工聯盟召集人、台灣原社祕書長、花蓮部落社區大學校長,以及台南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委。很難能可貴的是,無論 Isak 老師身在何處,都一直很關心原住民在各個地方的處境,以及原住民族自治的權利爭取。 我們這次請 Isak 老師在 8/31 「隔壁的朋友,什麼風把你吹來了?」這場認識都市原住民的活動中帶大家了解,是什麼風把這群原鄉的朋友吹到都市來的?來到都市後,在我們周遭,形成什麼樣的部落?他們又面臨到什麼樣的問題待我們去好好了解呢? 想親自見見 Isak 老師風采並好好認識都市原住民的朋友,現在就馬上報名!
- 活動時間:8 月 31 日(六)下午 2 點 – 4 點
- 活動地點:師大校本部文學院樸大樓(105教室)
- 主辦單位:MATA ‧ TAIWAN / 什麼,你也愛台灣原住民?!We Love Taiwanese Aborigines
- 講師群:
- Saiviq Kisasa(《台灣原住民國際訊息平台》總編輯,排灣族)
- Isak Afo’(前花蓮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校長,阿美族)
- Pangcah 阿美族守護聯盟(阿美族)
- 報名費用:免費!(超感謝各位老師、同學義務來和大家分享他們對這議題的了解!)
- 報名網址:http://www.matataiwan.com/urban-indigenous-people-tears-and-sm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