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 18 歲的妳對話
「不可否認,這加分是有幫到我的,因為讓我有更好的管道可以到比較好的學習環境,在這方面我覺得我是受惠的。」Rimon 今年從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畢業,國中成績還不錯,能夠考上北一女;不過,她考量到為了減輕競爭壓力,選擇改去景美女中就讀,「一進去真的蠻痛苦的,每次都是死命追,卻沒有一次追成功,不管我再怎麼拼命都沒辦法像他們一樣厲害」。 她也笑說,除了國中與高中等放榜的兩個時間點最痛苦以外,其它時間點都很快樂。一些朋友會好意關心問她「想上哪間學校」、「加分後分數會變多少啊?」這類問題,幫忙計算分數建議可以考哪間,「好像被秤斤兩的一隻豬」,雖然 Rimon 知道他們是無心的,有時還是會覺得自己被傷到,因此盡量不主動提起對選擇學校的想法。 學生時代的「原住民議題」 現在有很多人質疑在大城市生活的原住民,不在原鄉的生活環境,是否加分優待政策的目的已日益模糊,不僅未必能明顯改善社經地位結構性弱勢的問題,還反而造成其它負面的聯想。泰雅族的 Rimon 從小在烏來長大,經常在部落裡看到小朋友,獨自在家沒有人照顧,父母都外出工作,阿嬤在種菜,「我看到還是有很多的需要,是這個政策存在的必要性」。 沛沛也曾問過身邊的原住民朋友加分政策對他的意義,她好奇如果不靠加分政策,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原住民族在教育劣勢的困境,但對於現存以種族為規範分類的質疑聲音,她也同意「 所有人在討論公不公平這一點,都忘記去看到底為什麼要讓它看起來稍微公平一點,就是因為當初『我先打斷你的腿』,所以我現在要還你東西。」 正如同當代的主流人群得以生活在一個無須察覺有「原住民族」存在的社會裡 —— 同時也理所當然地忽視了長期以來原住民族文化與語言流失的歷史。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 原民生看考試加分:原住民學生考試加分政策,到底是「加分」還是「負分」?
- 「福利」背後的脈絡:國家考題背後的弔詭隱含:原民已經得到很多福利,為何還不滿足?
企劃:Mata Taiwan 文字:Vanessa 攝影、剪輯:曾金進、郭沛盈 受訪:Rimon、郭沛盈 場地協力:旬印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