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落長照跟你想的不一樣
「雖然我是漢人,但我真的是想做這塊,因為原住民照顧相對漢人是更急迫的。」黃心愉的第一份照顧工作就被排在屏東的原鄉地區,她因此需要帶著排灣族人一起拜訪 vuvu(註1)們 —— 就像是帶族語翻譯進部落,遇到聽不懂的問題可以幫忙翻譯,或是幫忙轉達她想詢問的問題。 不過,她發現老人家對於漢人服務員還是存有警戒心的,「其他(原住民)服務員只要說我是誰的小孩,老人家就會說『喔我知道你,你媽媽是我的表妹』或『你的爸爸是我的表哥、堂哥』」,讓她起初覺得不好融入。Caw Fan 也很同意,對於老人家重要的是可以找到共同話題,而進一步達到很好的關係之後,他們就會像對家人一樣噓寒問暖,問服務員吃飯了沒。 城市與原鄉,不同文化下的長照情境 Caw Fan 是來自台東關山的阿美族,之前在台東太麻里做過居家服務員,現在反而在新北市區的耕莘醫院擔任居家服務員 —— 在部落服務的黃心愉,以及和都市服務的 Caw Fan,她們的族群背景與工作經驗恰好是交錯的關係,對於原鄉與都會區因環境、教育、文化認知等影響的差異,很有感觸。 「原住民好像會怕『白浪』(註2),覺得漢人會欺負、欺騙他們,但現在社工又是漢人為主,長照政策的發展也是漢人為主,原住民能夠參與(長照)和發聲的機會比較少。」Caw Fan 說。 從小習慣鄉下生活的 Caw Fan,剛來到都市時,因為不熟悉都市的生活節奏而感到有點害怕,對比部落老人家期望服務員要有親和力,都市老人家看待的標準則是專業證明,像是學歷多高、有沒有考到丙級證照。「他可能會要你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我該做的工作,比較有居高臨下的感覺。」 但在部落講究人際關係,習慣給自己人照顧,「如果找漢人去服務,他們會覺得為什麼不是找我們部落裡的人來?」黃心愉對此也很有感,補充說由於老人家不方便外出,但又很想知道部落內發生的事情,服務員如果能夠帶部落的八卦找他們聊天,老人家會很愛聽。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 排灣語稱祖孫輩為 vuvu。此處指祖父母輩長輩。
- 阿美、排灣等族語稱漢人為 Payrang,音譯「白浪」。
- 根據 〈推動長照2.0 完善長照服務體系〉,為因應民眾多元長期照顧服務需求,達成在地老化目標,規劃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整合式照顧服務體系,具體策略包括建立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 級長照旗艦店)、擴充複合型服務中心(B 級長照專賣店)、廣設巷弄長照站(C 級長照柑仔店),期使失能、失智長者在住家車程 30 分鐘內範圍,逐步建構「結合照顧、預防、生活支援、住宅以及醫療」等服務一體化之照顧體系,未來目標是每 1-3 個里至少有 1 個巷弄長照站,使照顧服務據點普及化。
- 原鄉長照政見比較:一旦老了誰的政見能照顧我?熱門長照議題,部落阿嬤所面臨的和你想的不同!
- 部落長照議題:照顧阿公不照顧老公,這樣會離婚,你懂我的明白嗎?
- 部落社福議題:NGO部落社工的課題:我們自己賣菜籌錢,因為社會不覺得大人的培力該被支持
企劃:Mata Taiwan 文字:Vanessa 攝影、剪輯:曾金進、郭沛盈 受訪:Caw Fan、黃心愉 場地協力:旬印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