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 6 月開始,臺灣原住民族已經有 16 族的名字,但我們卻不知道, 還有許多原住民族,許多「人」並沒有消失;400 年來,一直都是…… 臺南市區的清晨,即使是入冬仍然微暖, 一位爸爸牽著他兩歲小男孩的小手,來到社區 ── 或更適當點,稱之為部落 ── 的一座祖靈屋前, 小男孩甫踏進這座當地人稱為「公廨」的祖靈屋,就會自然地併攏兩隻小手,向裡頭壁腳的三個象牙白的祀壺拜了又拜…… 十年之後,小男孩長大了, 已經學會怎麼進到公廨後,拿著 abiki(檳榔),說著祖先的語言,向親愛的 namuina(祖母的靈魂們),talong(敬酒)、行三向禮, 當班上的老師提到平埔族時,他會站起來說: 「老師,我們不是平埔族,我們是西拉雅族!」 他們仍努力學習祖先的話語,吟唱祖先的歌曲,用力吶喊: 「我們一直都在,別把我們的名字抹去了!」 一位高大、輪廓深邃的青年,還記得老人家說過的話, 指著山邊的田野,是那段他們祖先流亡的故事…… 時間回到 20 世紀初,當時外來政權為了防堵花蓮山區的原住民族 ── 太魯閣族, 因此沿著中央山脈的山腳下,佈陣了綿延數十公里的通電鐵絲網,隘勇線, 並且進行所謂的以番制番,要求鐵絲網另一邊的阿美族青年看顧著太魯閣族人的行動。 在外來者對守隘族人的長期剝削下,終導致他們群起反抗,但仍不敵外來的槍砲, 使的整個部落的倖存族人被迫逃亡,而青年的祖先也在其中, 這就是逐漸被人遺忘的「七腳川事件」! 祖先的故事,他們歷歷在目,即使時間的洪流快把這段歷史抹去。這些年輕的後人用力吶喊: 「我們一直都在,別把我們的歷史抹去了!」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被日本人要求守隘的七腳川社族人[/caption]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七腳川事件後,被俘虜的族人[/caption] 為什麼同樣是「人」,他們的名字和歷史卻被抹去了? 是誰抹去這些「人」的故事? 本片在兩個半小時內,紀錄了自 1993 年到 2014 年間,十多個遍佈臺灣各地的原住民族部落,透過當代與歷史文獻影像的交織,默默述說了 400 年來,許多部落族人如何流離土地、失去山林、遺忘語言…… 最後甚至連名字都被抹去的歷史脈絡與故事。
活動介紹
活動名稱:原民日,看見被抹去名字的原住民族 活動日期:2014 年 8 月 1 日(五),原住民族日 活動時間:19:00 – 22:00 活動流程:- 18:45 – 19:00:開放入場
- 19:00 – 21:30:《原民會戰功冊》紀錄片台北首映會
- 21:30 – 22:00:潘朝成(Bauki Angaw)導演會後座談
活動與談人
潘朝成(Bauki Angaw)
知名噶瑪蘭族紀錄片導演,曾拍攝《原民會戰功冊》、《鳥踏石仔的噶瑪蘭》、《吉貝耍與平埔阿嬤》及《憂慮花蓮──鍾寶珠和她的後山歲月》等知名紀錄片。 潘導演於 1956 年出生於花蓮,直到 1993 年才發現自己的噶瑪蘭族血緣,從此踏上尋根探索之路,除了參與噶瑪蘭族正名運動,更積極透過鏡頭留下平埔族人的記憶。汪明輝(Tibusungu ‘e Vayayana)
鄒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專長領域為台灣原住民社會地理、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原住民族知識與教育、社區規劃,目前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台灣原住民教授學會常務監事。活動辦法
為了讓臺灣 400 年以來許多不為所知的族群歷史重現在更多人眼前,我們均不支薪,義務支援本次活動,- 網路預繳:新台幣 180 元/原民身分(生熟不拘):15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