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班人祖輩流傳下來的智慧,目前也受國際環境權威和環境組織的認可,認為其傳統土地管理是永續性,且對環境友善。馬來西亞聯邦法院過去也承認原住民土地慣俗。 伊班人的領土四象限:耕地、次森林、森林、領土域 關於土地,除了用來興建蔽護所 ── 即傳統的長屋,也涵蓋了他們的生活空間,如森林、河流、農地、狩獵場所、墳地、祭祀活動的場地等等。而這個生活空間可分為 4 個種類:Kebun(農耕地)、Temuda(次森林)、Pulau Galau(森林保留地)和Pemakai Menoa(領土域)。 Kebun 是伊班人種植農作物之地,又稱為農耕地,用以種植稻米(主要是旱稻)、玉米、黃瓜、南瓜等。現今伊班人也種植橡膠、胡椒、棕櫚等農產品,是他們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 每個伊班家庭至少擁有數片農耕地,約 10 幾英畝的範圍,也可以是更大的範圍。而這些農耕地,都是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領域。這些原住民會以其傳統的土地農耕模式,如刀耕火種(俗稱為燒墾)、種植、收割,再進行土地輪耕,讓土地復原,修復其生態系統,確保土地肥沃。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東馬伊班人的長屋。(圖片/Paul White,CC Licensed)[/caption] 森林保留地堅持不墾殖,才有源源不絕的資源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族人在部落的領土域進行日常活動,取得森林產品。而這樣的生活空間,不僅是族人的糧倉,也是他們的精神和信仰殿堂。[/epq-quote]Temuda 則是大眾所熟悉的次森林(編按1),圍繞著長屋居所。次森林雖屬於天然林,仍有別於原始森林。它在採伐、森林大夥或墾殖後,經過數十年或數百年,自然長樹成林。 次森林多為幼壯樹,多為闊葉樹種,如喬木和灌木等,也是森林產品的重要基地。它也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其後和維持生態等方面起著均衡的重要作用。在農耕地不足的情況之下,族人也會在次森林物色合適的土地,進行農耕。 Pulau Galau 實為伊班人個人或部落傳統保留下來的原始森林,作為森林保留地。它被次森林包圍著,宛如一座原始森林的小島。其範圍可超過 10 英畝或 1 至 2 英里大小。 森林保留地,可以是個人或個別家庭的共享森林,也可以是整座長屋共享的公有地。在伊班族群的智慧管理之下堅持不墾殖,為得是讓族人能取得源源不絕的森林資源。族人可從中進行採集,如蕨類、草藥植物、野果、長屋建築的材料等,森林也同時是他們的獵場。這裡也是原住民族部落取得水源的重要來源之地。 現今,原住民族人口日益倍增,在獲得其村民和領袖的允準之下,小部分的森林保留地也可開發作為新農耕地。 Pemakai Menoa,在伊班語,pemakai 意為「食物」,menoa 意為「國土」或「域」。它實為長屋社群的領土域,其覆蓋範圍更廣大,約 5 至 10 公頃,甚至數百至數千公頃,包含了森林、農耕地、高山、山脊、山谷、河流等。族人在部落的領土域進行日常活動,取得森林產品。而這樣的生活空間,不僅是族人的糧倉,也是他們的精神和信仰殿堂。 Pemakai Menoa 也是長屋與長屋之間的領土分界;若在未得允許之下進入領土範圍,進行採伐、採集野果、狩獵、捕魚等活動,都可以沒收或征收賠償。 這樣一套的土地慣俗,不僅證實其資產的權利,也反映了原住民族與土地共存的微妙關係。 (本文原刊於《星洲日報|副刊|走進婆羅洲》,原作者為田欣穎,前媒體工作者,目前從事文字與紀錄工作,身兼旅人一職。若不在外旅行,則縱貫南北婆羅洲,在鋼骨水泥與熱帶雨林之間過著遊牧生活。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土地慣俗不僅證實原住民族的資產權利,也反映了他們與土地共存的微妙關係。(圖片/Rusdhi Mohamad,CC Licensed)[/caption] 編按
- 原文作「次森林」,應指「次生林」,指原始森林遭山火、蟲災、或人爲破壞後,經若干年後再度自然復育而成的新的森林植被和生態系統,與原始森林同屬自然森林。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