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 1 頁)
我大略看了看他的族譜,發現一個疑點,他的先祖是從唐山來的,生年不詳,只寫乾隆年間生,但卒年很清楚,死於 1799 年。相對地,他先祖所娶的老婆,生卒年月都很清楚,而且還活了 80 多歲的樣子,從 1768 年活到 1854 年,是個長壽老人。
朋友說,他的祖先最早來台灣時,落腳汐止,幾代後才搬走。而且,他們家從來都不是種田的,似乎過著經商生活。
我這樣推估起來,他的第一代祖先應該是個窮光蛋,從對岸福建泉州安溪縣的山裡跑來汐止,大約是當個搬運工之類的。因為當時,台灣發生了一次大動亂,也就是 1786 – 1788 年的林爽文之亂。乾隆政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動亂平定。
在那一種動亂發生之時,全台灣的政治、社會與經濟都產生了一場大裂解。一開始是漳州人打泉州人,之後清廷平變後,泉州人又大規模清算了漳州人,造成了往後無法磨滅的族群衝突鴻溝。
但漳州人為何要打泉州人呢?
200 年前漢人社會的騷動,原住民族的退場
這種類似外勞結合違章濫墾小民一起反抗上層結構的社會革命,從台中大里的濫墾大戶林爽文掀起,之後蔓延全台……。
你把這個社會架構想成是一場外勞大暴動,外勞(佃農)拿起鋤頭起義,把人力仲介公司和工廠老闆(泉州頭家)痛毆了一頓,就大約可以理解了。
簡單來說,當時泉州人是生意人比較多,也比較有錢。在台灣經營了 100 多年後(1683 年清朝統一台灣),大約已經把台灣原住民的土地都給拿到手,造成台灣佃農的主人從笨笨老實的原住民(凱達格蘭族之類的),轉換成精明尖巧的泉州商人後,開始對於越來越苛刻的租賃契約與勞動條件感到不滿,終於聯合偷渡來台灣偷墾的黑戶小農,來了一場外勞大暴動。
你可以想像,200 多年前,1776 年美國大革命之後與 1789 年法國大革命之前,全台灣也有一場漳州佃農、私墾戶的聯合大革命。這種類似外勞結合違章濫墾小民一起反抗上層結構的社會革命,從台中大里的濫墾大戶林爽文掀起,之後蔓延全台,連北台灣也打得轟轟烈烈。
之後呢?
1790 年之後,北台灣似乎發生了一場經濟由谷底開始翻揚的多頭繁榮榮景,而整個台北盆地也從那個時候大規模進入漢化。(這一點,歷史學者很少這樣觀察,但你只要去看大龍峒老街興建於何時,就可明白,1800 年前後,台北曾出現了一場多麼驚人的漢化運動。這場漢化運動也把 1800 年前台灣曾經活躍過的平埔原住民族全部掃出歷史舞台,徹底從後人的記憶中忘光光)
唐山公的牽手
這個小夥子來到台灣,從一個單身漢,變成入贅的男人,最後只留下一堆子孫,掛著他的姓,成了台灣人。
我告訴我朋友,你的祖先應該是林爽文之亂後,來台北尋找機會的一個福建山村小孩。很幸運地,他可能找到了一個汐止原住民的女孩,並且成功當起這戶人家的牽手(平埔原住民族多為母系社會(編按1),女生喜歡哪個男生,牽手進房間就可以結婚了)。這就是為什麼,女祖先的生卒年很清楚,而男祖先卻無法交代清楚出生年份。
但母親如果是原住民,為何會有漢人姓氏,且生卒年記載清楚呢?
兩點解釋:第一、這可能是一個漢化的原住民家庭。第二、女祖先家庭可能比較有錢,所以出生年月日都很清楚。
(就算這個女祖先不是原住民,這個女祖先的媽媽應該也是,因為當時汐止是原住民峰仔峙部落所居地(編按2),7、8 成以上路上走的人,應該都是原住民。來台灣的男人,不娶或贅入原住民家庭,要怎麼生出那麼多台灣人?)(編按3)
我要說的重點是什麼呢?
200 多年前,我朋友的祖先在台灣也是一個外來客,只是他抓到了一個動亂後的新機會,因此他沿著基隆河的航運來到汐止,當起了搬運工。因為當時有不少山產會從汐止運出去(也就是山裡面還有獐、鹿等野味可打),同時,汐止正在徹底農業化,轉型成農糧米倉。
這個小夥子來到台灣,從一個單身漢,變成入贅的男人,最後只留下一堆子孫,掛著他的姓,成了台灣人。
我朋友的祖先是這樣來的,我把這些解讀大略講解給他後,他聽得津津有味,希望我去他們家,為他們全家族來一場演講,把幾代人在北台灣的奮鬥故事,重新考古還原出原貌,讓後代子孫可以記住歷史真相。
我很感嘆的是,許多台灣人家庭都有族譜,但族譜上面的記錄有限,沒啥記載祖先們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狀態。
但如果用心去客觀還原台灣歷史的原貌和狀態,我們每一個在台灣生活者的祖先,其實都可以在這個 400 年的複雜時代中,各自找到自家祖先怎麼來到台灣的方式、理由和生存法門。這當中,有些當然是不光彩的,比如入贅到原住民家庭才能取得水圳開發權的郭瑠公先生(編按4),以及林爽文之亂時囤米居奇而暴富的板橋林家祖先等。
我自己慢慢這些年對台灣歷史不斷爬梳、重整,終於整理出一套台灣庶民歷史的完整脈絡出來。
今天趁著興頭一起,從我朋友家庭的故事開始談起,希望以後可以整理出更多故事,供大家對這塊土地有更親切的理解和共鳴。
(原文轉載於〈地球人抱抱—外星來的財富祕密〉,獲原作者王志鈞授權轉載。)
編按
- 從南到北,馬卡道族、大武壠族、西拉雅族、巴宰族到部分噶瑪蘭族部落等未正名的原住民族(俗稱的「平埔族群」)多被認為是母系社會,但考量所謂平埔族群的分類並非依照文化特徵,而是外來政權對於原民「被漢化」的深淺判斷,加之凱達格蘭族亦無明顯母系社會傾向(見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而曾被歸為平埔族群的邵族亦非母系社會,因此《<Mata‧Taiwan》編輯認為,或許「臺灣西南部至東部、北部的平地原住民族(包含阿美族、噶瑪蘭族)多為母系社會傾向」的說法尚較實際,且較符合西拉雅族與阿美族、噶瑪蘭族等在語言學及人類學上均一脈相傳的文化脈絡。
- 峰仔峙部落:荷蘭人稱為 Kipannas,清代稱為「峰仔峙庄」,為凱達格蘭族舊社名。
- 許多學者以史料等提出證據,說明平埔原住民族與漢人間通婚情形並非常見,連常見的「臺灣80%都是原住民」的聲稱也有所爭議。參見〈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三)〉(葉高華)、〈臺灣漢人的基因戰爭〉(葉高華)。
- 郭瑠公:祖籍福建漳州的郭錫瑠於 1740 年(乾隆5年)集眾在新店溪開鑿水圳,卻常遭到附近原住民族的攻擊。為了減少兩方的衝突,瑠公娶原住民女潘氏為妻,並雇用原住民進行開鑿水圳的工作,始順利完成水圳建設。
關於作者
王志鈞,台灣台北人,現職為財經作家與自由撰稿員。致力深耕台灣家庭理財教育近十年,關心生命教育、公益活動與提升年輕人職場競爭力。興趣為寫作、演講和臺灣史研究。
相關文章推薦
關於部落或原住民的大小事,你也有故事要分享嗎?
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Wikipedia(CC Licen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