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泛舟導遊不會告訴你的故事:從木船、竹筏到文化泛舟(上)〉)
當代奇美:從兩間茅屋開始的部落營造
雖然有其他部落難以比擬的文化厚度和未曾中斷的年齡組織,然而在外在社會與文化的衝擊,以及許多族人必須長年在外討生計遠離家鄉的現實情況下,奇美的文化延續仍必須面對許多嚴苛的挑戰。 因為少子化加上年輕人在外讀書的比例提高,每年能回來參與年齡階級活動的人數逐漸變少,加上約 10 年前,不少在外的奇美年輕人被詐騙組織騙光積蓄,不敢回鄉,這些因素促使 8 年前明季決心返回奇美,開始著手部落營造的工作。 奇美的部落營造從搭建兩所傳統的茅草屋開始,但重要的不只是硬體,更關鍵的是號召族人一起合力完成這件事的過程。在奇美文化發展協會與族人積極動員下,外出的年輕人依照階級分工,輪流回奇美與老人家學習,合力完成被分配的工作,砍木頭、採茅草、箭竹、黃藤、立柱、編綁,鋪茅草屋頂等,搭建了一間傳統家屋與一間集會所,如今這也成為來奇美泛舟或深度旅遊的觀光客可以體驗極具族群特色的住所。奇美的部落營造從搭建兩所傳統的茅草屋開始,但重要的不只是硬體,更關鍵的是號召族人一起合力完成這件事的過程。
從蚊子館變身為最感動人的博物館
台灣博物界的創舉…… 部落一些老人家遠赴台北,到台灣博物館挑選文物,以部落的主體觀點作詮釋,並且盛大的迎接這批阿美族古文物在部落展出。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連續 4 年推動的「地方原住民族文化館」活化計畫,昨日舉行成果發表,一一細數全台 28 座原民館的『變身過程』…因館藏缺少原鄉文物導致遊客數量低迷,原民會自民國 96 年起推動活化計畫,以「大館帶小館」及實務研習展演活動等方式,將各地參觀總人數提升至去年的 94 萬人。參與此計畫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以及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四年來分批將館內典藏文物送回其原住民部族所屬的原鄉展覽,包括阿美族的『奇美文物回奇美』、泰雅族的『大同文物回大同』,以及今年八月將於來義鄉原民館登場的『來義文物回來義』等展覽。其中,花蓮瑞穗鄉奇美原住民文物館還受文建會選為全台『最感動人的博物館』。」(聯合報)
在 2011 年 6 月這篇聯合報報導中被稱為「最感動人的博物館」的奇美原住民文物館於 2007 年 10 月 14 日正式開館;這棟建築物原是鄉公所蓋的農產品展售中心,但一直未好好利用以致成為蚊子館,奇美的族人開始做部落營造後,和鄉公所商議委由他們來管理,在大家齊心努力下,短短地一年左右時間就將其變身為一個小而美,極具部落特色與在地參與的地方文物館。 2009 年奇美部落與台灣博物館合作,在文物館舉辦了一場「奇美文物回奇美」特展,將真實的文物帶回部落展出,這可說是台灣博物界的創舉。部落一些老人家遠赴台北,到台灣博物館挑選文物,以部落的主體觀點作詮釋,並且盛大的迎接這批阿美族古文物在部落展出。 開展前,當所有的文物都就定位後,特別請來幾位部落耆老先做一番巡禮,在一件稱之為 atomo(挑水用的阿美陶)古文物前,當時已經 86 歲的老阿媽 Adol 忽然說出一件讓眾人震驚的故事:「以前奇美部落豐年祭的時候,會有兩個 kakita’an(部落族長)家的婦女頭頂這樣的陶甕,裡面裝酒,繞豐年祭會場一週。意思是:今天我們豐年祭要喝的酒就是這兩甕,喝完就沒有了。」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00"] Atomo(挑水用的阿美陶)[/caption] 就是這件珍貴的 atomo,觸動了 Adol 阿媽的深層記憶!醞釀了一年之後,奇美部落在 2010 年恢復了失傳已久的豐年祭前婦女共同釀酒,以及祭典第一天的迎靈儀式。原來以前部落有兩位 kakita’an,分別是奇美部落兩大氏族的族長,他們過去在祭典時要擔任祭司的角色,包括祭拜敵人的首級。豐年祭第一天的迎靈是在 pitanaman(青年與長老跳舞,只允許男性參加)剛開始的時候,Kiwit 氏族 kakita’an 家的兩位婦女要頭頂裝酒的 atomo 繞會場一週,繞完由青年將 atomo 接過去放到會場的中央,之後 Kiwit 氏族和 Pacidal 兩個氏族先後用肉及酒祭拜,迎接各自的祖靈。 2010 年 10 月,奇美再次與台博館合作「當奇美遇到台博」特展,展出另外一批來自台博的珍貴阿美族古文物。這次的做法則是在當年 8 月的豐年祭期間,讓部落族人一起來票選第二次回來奇美參展的文物,同時,族人自己也要拿出部份的文物來與台博館的文物共同展覽,頗有兩方車拼的意味。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豐年祭時,族人票選要讓哪些台博文物回奇美展覽。[/caption] 這次所蒐集到的部落古文物中,包括一個非常特別,由銅鑼與鈴結合的物件(阿美語稱 kangkang);擁有它的族人已經不知道用途,經協會詢問 Adol 阿媽後才知這是驅疫祭與狩獵祭儀式當中,用來驅趕鬼靈或野獸時所使用的物品。另一件非常細緻,白、黑、紅相間的項鍊(cangaw),是年齡階級第三級(tokolol)以上佩帶的飾品,其中黑色與紅色的玻璃珠,是以往 cikawasay(巫師)施法時一定要用的法器。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00"] Kangkang ,驅疫祭與狩獵祭儀式時使用的物品。[/caption]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Cangaw 項鍊,其中紅色的珠子與黑色的珠子是過去巫師必備的法器。[/caption] 與 kangkang 相關的 Misalifon(驅疫祭)和 Miadop(狩獵祭),因為西洋宗教的傳入,在奇美中斷達半個多世紀。以往部落發生瘟疫,或是接二連三發生不祥的事情時就會舉辦驅疫祭,將髒的鬼怪、不乾淨的東西趕走。這個儀式是由巫師帶領,先做竹占決定由哪一個年齡階級負責,然後這個階級的每個人脖子上掛著一個 kangkang,走路時發出 kang~kang~的聲音,跟在頭戴生薑葉和香蕉葉的巫師後面做驅疫趕鬼的動作。驅鬼的隊伍是從舊部落的青年集會所開始走,並且會用削扁的竹片沾石灰與木炭畫菱形的驅邪圖案與集會所的柱子上,沿路經過每一個家戶、田園與重要路口,一直將鬼趕到部落外圍臨時用竹子搭建的部落大門外,用鳳梨葉、生薑葉與木板做的象徵性刀、箭、斧頭、武器將鬼刺死、砍死。 目前僅存的這個 kangkang,只剩下一個破掉的大銅鈴,完整的 kangkang 有兩個大銅鈴以及四個小鈴鐺綁在竹管上。可以想像,以往掛在青年脖子上驅鬼、或是綁在腰後的 kangkang,年輕人跑起步來發出的清脆聲響,一陣一陣此起彼落響亮在部落、回繞在山谷,那樣的聲音應該讓當時年幼的 Adol 阿媽很難忘懷!整個部落都應該是一個活的博物館
這幾年透過社區營造,奇美部落在文化事務做了很多努力,除了前述的豐年祭迎靈儀式外,2010 年夏天也同時恢復了狩獵祭,但驅疫祭因為涉及傳統的神靈信仰,一些老人家因為已經改宗基督宗教的緣故,對於年輕人希望回復這個儀式的提議仍持保留的態度。 奇美文物館在部落營造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館內展出的全部都是在地的文物,透過古今文物、照片的穿插,完整紀錄奇美的發展,且由族人擔任解說員。但文化若只是在博物館的櫥窗裡,將會漸漸失去生命力。明季透過這些年的田野調查以及和老人的學習,深知部落豐厚的文化底醞,因此提出「整個奇美部落,是一個活著的博物館」作為發展的圖象。在這樣的目標下,奇美不只紀錄、展出其文化,更重要的是透過各種方式,讓文化能繼續傳承。 除了上述儀式的部分,傳統工藝的保存與延續也是重要的一環。文物館入口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個醒目的 kokang(木琴),這是秀姑巒阿美族奇美部落特有的打擊樂器。為避免 kokang 木琴失傳,協會特地規劃課程讓部落居民大家一起利用課程學習製作。 此外,去年五月我到奇美參加 Palafang 時,正巧看見族人重新製作的傳統竹筏完成。製作竹筏一方面將老人的記憶與手藝傳承給下一代,另一方面竹筏也成為觀光客到奇美做深度旅遊可以體驗的遊程,昔日過溪到對岸耕作時必須仰賴的重要交通工具,被賦予了新的用途與意義。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32"] 製作竹筏的素材浸泡不可露出水面,必須在面上用沙土壓。[/caption]文化若只是在博物館的櫥窗裡,將會漸漸失去生命力…… 奇美不只紀錄、展出其文化,更重要的是透過各種方式,讓文化能繼續傳承。
遊子返鄉
今年 4、5 月間,奇美部落開始密集地透過臉書和媒體宣告,他們籌備了近三年的「文化泛舟–『水上思路』Tatadok 之旅」,即將在六月正式營運。在眾多的文字與影像宣傳中,一張「熟男解說員」的照片格外吸引我的目光,心想:「這不是在原民台位居重要職位的富榮嗎?難不成辭職跑回奇美當解說員了?」後來我才發現,不只富榮、阿貴,還有長年在北部工作的阿福和一直待我很好的二哥,都是奇美泛舟企業社的重要成員。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現任原民台經理的富榮,也是奇美泛舟企業社的股東、救生員兼解說員。[/caption] 經過這一趟到奇美向 Kacaw、明季夫妻進一步的詢問,我對於「泛舟企業社」的成立、組成和運作有了較多的瞭解。2009 年奇美部落 20 幾個人到司馬庫斯參訪,看到他們以共同經營的方式做部落觀光深受感動,回來之後一行人在豐年祭作報告,引起了很大的迴響。明季說,他們覺得司馬庫斯和奇美有著許多共同點,都是過去交通很不方便,因而很晚才接觸外面世界的部落,司馬庫斯有神木作為發展觀光的重要資源,那奇美有什麼呢?答案是秀姑巒溪。 秀姑巒溪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泛舟,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奇美許多男性族人都曾在泛舟公司裡擔任救生員,大家眼看著三十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遊客們在作為泛舟中點站的奇美休息區吃便當,根本不知道這裡是一個阿美族部落,而且還是重要的阿美族文化起源地之一,只是喧嘩一陣,然後留下垃圾離開。 2006 年起奇美參與了東管處的「慢走漫遊」計畫,開始推動部落深度旅遊,強調小而美的「體驗」遊程,由族人擔任解說員,帶領遊客採野菜、撒八卦網、收蝦籠,撿麥飯石來製作阿美族特有的石頭火鍋等。在受到司馬庫斯的啟發後,族人開始思索將這些遊程與泛舟結合,希望以獨特的「文化泛舟」與其他業者做出區隔,並期待它成為推動部落產業的火車頭。 奇美的觀光發展一直掌握兩個很重要的精神,就是「慢」和「部落自主」;「文化泛舟-Tatadok之旅」也同樣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因此花了近 3 年的時間來籌備。 奇美泛舟企業社是由 11 位股東每人 10 萬元集資組成,當中的成員主要是來自年齡組織階級的第十、十一階級,再延伸到前、後各一個階級。第十、十一級是奇美年齡組織中屬於 matoasay(壯年長老組)的最小兩個階級。從第九級進到第十級時,也同時是從 kapah(青年)晉升為 matoasay(族人戲稱為從小聯盟晉升到大聯盟),必須舉行 Milifasaw 儀式,當中第九級的成員每個人手上會拿著用一斗米煮成,像籃球那麼大的糯米團,要全部吃完這個儀式才可以結束,這是慰勞他們通過二十七年的年齡階級磨鍊與考驗,並恭喜他們晉升成為 matoasay。 Kacaw 目前是第十級,阿福、阿貴和富榮則是第十一階級的成員,他們不只是泛舟的股東,同時也是救生員兼解說員。在籌備文化泛舟的 3 年期間,族人一方面受訓、考取各項開業所需的救生證照,一方面則是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從室內訪談到戶外實際的水上泛舟,一次又一次向老人們詢問有關秀姑巒溪的地名、故事和歷史,作為解說的重要素材。 目前奇美已經有 14 位正式合格的救生員、12 位可以上場的解說員;有意思的是,救生員、解說員和股東這三個範疇其實有著相當大的重疊,而且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在外工作的族人。以解說員來說,12 位當中只有 4 位目前是在部落定居,觀光客比較少的時候在地的解說員足以應付,客人比較多時,就必須調動在北部工作的解說員回奇美支援。我問明季,那泛舟的收入如何分配,她說,在泛舟企業社成立之初大家已經討論過有了共識,先齊心努力把這個部落第一次完全自主經營的產業作起來最重要,因此,無論是救生員或解說員都沒有領取薪水,而是等 8 月旺季結束後,再一起結算開始營運以來這幾個月的收支,作整體性的評估與檢討。 為什麼這些在外面已經有穩定工作的族人,要自貼旅費地返鄉支援,甚至投資成為股東,兩地奔波地辛苦推動「文化泛舟」這個還有著許多挑戰要克服的產業? 富榮的哥哥富光,也是奇美泛舟社的成員,他在《原住民新聞雜誌》有關奇美泛舟的報導中,說出了眾人心裡的話:「為什麼非要離開這塊土地才能過日子?」…… 他們期待,有一天泛舟的事業能夠發展茁壯,再結合有機農業、文創事業等,讓遊子得以返家安居樂業。
「為什麼非要離開這塊土地才能過日子?」
目前雖然族人集資的資金只能購買 5 艘橡皮艇,但他們期待,有一天泛舟的事業能夠發展茁壯,再結合部落目前逐步推動的有機農業、文創事業等,讓在外想回家的遊子得以返家安居樂業。再見奇美
7 月 26 日離開奇美那天,我一個人搭火車北上,接到阿福二哥的電話。原本以為這趟能見到 29 年未謀面的他,但二哥因工作臨時無法抽身回來協助泛舟的解說,因此貼心地致電邀請我明年回奇美參加祭典,他說:「明年捕魚祭有很特別的儀式,妳沒看過的喔!」回家後我從奇美部落的臉書上搜尋到了這個儀式:文化是部落的根本,而非發展觀光的工具或裝飾品…… 以文化為本和強調自主性不引進外資的原則,讓奇美的發展道路一路走來格外艱辛,卻是步步紮實。
「2011 年奇美捕魚祭最後一天 Mikiangkiang,部落的老人以階級為單位,用他們獨特的方式,炫耀他們的孩子抓給他們的魚!這是 3 年一度的全村盛大遊行!」
在奇美從事社區營造,進而發展部落產業、觀光的過程中,我看到最珍貴、也是最艱難的部分,就是努力發掘並保留奇美文化的豐富性與複雜性。他們很清楚,文化是部落的根本,而非發展觀光的工具或裝飾品,因此雖然「文化泛舟」是協會如此看重、賦予厚望的產業,但族人仍舊堅持在 7 月的捕魚祭以及 8 月的豐年祭期間不接待觀光客,把已經上門的錢往外推。以文化為本和強調自主性不引進外資的原則,讓奇美的發展道路一路走來格外艱辛,卻是步步紮實。 因為我與原住民的接觸是在進入人類學領域之前,加上部落實在太令我著迷,因此雖然身為研究台灣原住民的人類學者,但我和部落的關係從來就不侷限於「研究」這件事。每個因各種不同機緣而認識的部落在我心目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奇美,它不是我研究的對象,卻是教會我最多,也是生命中最特殊的一個部落。 期待明年與奇美再度在秀姑巒溪畔的約會!(本文的照片以及眾多關於奇美的文史素材皆引自奇美部落與吳明季的臉書,特此註明並致謝)
作者介紹
邱韻芳,出生於基隆,23 歲時決定放棄台大數學系碩士班學業轉考人類學研究所,考試失利,卻意外參與了原住民紀錄片拍攝工作,自此深深被部落吸引無法自拔,二十七歲進入台大人類學研究所就讀,從碩士到博士論文,皆關注台灣原住民的宗教變遷,尤其是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部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所扮演的角色深感興趣。除宗教議題外,也關心原住民的族群認同,以及當代的變遷和發展,如社區營造、文化觀光等問題。 現任職於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領域為宗教人類學、族群理論、臺灣南島語族研究、觀光人類學。相關故事推薦
相關旅遊推薦
奇美部落是阿美族最古老的部落之一。傳說中,當創世後的大洪水退去,阿美族人的祖先 Sra 和 Nakaw 在現今花蓮瑞穗的奇拉雅山登陸,第一個定居的地點就是奇美部落。 然而這麼古老的部落,卻一直被大家遺忘!以前大家到到秀姑巒溪泛舟,總是匆匆略過,頂多是在這吃便當…… 現在經過奇美部落族人共同經營團隊籌備三年後,正式推出「奇美水上思路:Tatadok(達達鹿)之旅」,讓大家之後到奇美部落玩,都有一相新選擇喔! 在阿美語裡,tatadok(達達鹿)是「順流而下」的意思。於是奇美部落的「Tatadok(達達鹿)之旅」,便是運用現代的船筏設備,在群山環抱的秀姑巒溪之間,讓奇美部落的阿美族勇士帶著你順流而下,一路說故事、撒網、抓蝦、野炊、玩耍、盡情融入阿美族文化與大自然嬉戲。讓你放鬆心情慢慢體會古老部落的文化智慧,以及大自然的驚奇! 目前 Tatadok 的套裝行程從 1 日遊到 1 日 1 夜遊都有,行程包含奇美部落的老故事解說、秀姑巒溪生態之旅、撒網、抓蝦、野炊、石頭火鍋、奇美御飯團便當、奇美冰涼萬歲飲品;上岸後,並帶領遊客品嚐部落風味餐、傳統屋體驗、部落文化導覽…… 有興趣的朋友,可直接到奇美部落的網站觀看喔!- 活動網站:奇美水上思路「Tatadok(達達鹿)之旅」
- 聯絡方式:03-8991220/0912-523026(潘桂美小姐 或 蔣金英老師)
- 官方粉絲團:奇美部落
你也有原住民或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本文原標題〈從木船拉縴、竹筏到文化泛舟:奇美部落的「水上思路」Tatadok之旅(下)〉,原作者為邱韻芳,原刊載於《芭樂人類學》;內文小標為《Mata‧Taiwan》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