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吳沙,噶瑪蘭人,及水道上的鴨母船

吳沙,噶瑪蘭人,及水道上的鴨母船

by admin

平原上,美麗水道間交織的, 是兩個民族,糾葛之間,數也數不清的連結與歷史。   元宵節當天,宜蘭縣政府推出了搭乘鴨母船,循著噶瑪蘭水路(舊稱冬山河舊河道),參訪噶瑪蘭族家屋及噶瑪蘭文物展覽館的活動,但有趣的是,「鴨母船」,並非是噶瑪蘭人的文化。 當漢人來到蘭陽平原,看到遍佈的沼澤,及曲折蜿蜒,每到雨季必氾濫的水道,視為是荒野 -- 但在噶瑪蘭人眼裡,這些水路,都是最好的「狩獵場」,也是族人乘著獨木舟和竹筏,往來部落間的交通渠道。 漢人將沼澤開墾成水田,將蜿蜒的河道改成了筆直的水圳;之後又引進了鴨母船,用來載客運貨。 於是原來噶瑪蘭族習慣賴以為生的自然環境沒有了,部落也逐漸被漢人的社區開始包圍。雖然噶瑪蘭人後來從漢人學到了種稻技術(之後甚至傳給阿美族),但也漸漸失去了生活空間與自己的文化。 100 年前,外人乘著鴨母船,逐漸侵蝕噶瑪蘭人的生活空間;100 年後的,外人乘著鴨母船,探訪、了解噶瑪蘭人的文化與歷史。   今年元宵節當天,宜蘭縣政府推出了搭乘鴨母船,循著噶瑪蘭水路(舊稱冬山河舊河道),參訪噶瑪蘭族家屋及噶瑪蘭文物展覽館的活動。鴨母船是以前的宜蘭人用來在淺水域間來往的主要交通工具,抓魚、養黃色小鴨,或送貨,都少不了它,是宜蘭最有特色的文物之一。於是鴨母船就這樣,在蘭陽平原藍色的水路間穿梭,慢慢駛進噶瑪蘭三十六社中,現存保存最完整的流流社……   但有趣的是,「鴨母船」,並非是噶瑪蘭人的文化。   當漢人來到蘭陽平原,看到遍佈的沼澤,及曲折蜿蜒,每到雨季必氾濫的水道,視為是荒野 -- 但在噶瑪蘭人眼裡,這些水路,都是最好的「狩獵場」,也是族人乘著獨木舟和竹筏,往來部落間的交通渠道。 漢人將沼澤開墾成水田,將蜿蜒的河道改成了筆直的水圳;之後又引進了鴨母船,用來載客運貨。 於是原來噶瑪蘭族習慣賴以為生的自然環境沒有了,部落也逐漸被漢人的社區開始包圍。雖然噶瑪蘭人後來從漢人學到了種稻技術(之後甚至傳給阿美族),但也漸漸失去了生活空間與自己的文化。 100 年前,外人乘著鴨母船,逐漸侵蝕噶瑪蘭人的生活空間;100 年後的,外人乘著鴨母船,探訪、了解噶瑪蘭人的文化與歷史。   鴨母船怎麼做?  

[AdSense-A]

部落怎麼走 流流社(Laulau-a)位於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位於冬山河下游南岸的沙地上,與親水公園隔河相望,是蘭陽平原上現存的噶瑪蘭三十六社的噶瑪蘭族舊部落之一,約有 300 年以上的歷史。「流流」這兩個字在噶瑪蘭語裡,即是「地形細長」或「水流沖積之地」的意思。 1883 年,馬偕牧師來到蘭陽平原傳教,到達流流社時,便在部落附近種了許多大葉山欖,至今仍可看到。 由於漢人入侵,平原上的噶瑪蘭族文化早已被漢文化侵蝕。但在近數十年噶瑪蘭族人民族復興並獲得正名後,許多現居花蓮新社的族人數度回到宜蘭的流流社參訪,遙想祖先當年在蘭陽平原上生活的過去。除此之外,噶瑪蘭族的後裔林先生也在流流社開設了一間噶瑪蘭族風味的民宿「噶瑪蘭ㄟ古厝」,除了民宿、風味餐、樹屋,和噶瑪蘭族人的象徵大葉山欖,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有一處珍貴的噶瑪蘭族家屋。下次到宜蘭,記得繞來流流社參訪噶瑪蘭族人的故居! 觀看大地圖  

想隨時看更多原住民的新聞和故事嗎?
現在就加入我們的粉絲團吧!

 
圖片來源:Lawrence LIN - 林博韋(CC Licensed)
]]>

或許你會想看